为了巩固侯府的地位和为朝廷输送人才,他们开始在属地选拔有才能的年轻人。
萧凌和苏锦绣深知,人才是发展的关键,只有选拔出优秀的人才,才能为侯府和朝廷注入新的活力。
他们发布了选拔人才的告示,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前来报名。选拔的过程十分严格,包括文试、武试和面试等环节。
在文试中,考生们需要展现出自己的学识和才华,对治国理政、兵法谋略等方面发表独到的见解。武试则考验他们的武艺和身体素质,要求在骑射、格斗等项目中有出色的表现。面试环节,萧凌和苏锦绣亲自与考生交流,考察他们的品德和志向。
选拔过程中,各种情况层出不穷。有的考生为了取得好成绩,不惜作弊;有的则凭借家族势力,试图走后门。萧凌和苏锦绣对此坚决零容忍,一旦发现违规行为,立即取消考生资格。
经过层层筛选,一批优秀的年轻人脱颖而出。但这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和怨恨。
属地的一些老牌家族认为,这次选拔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他们联合起来,对这些新选拔的人才进行打压和排挤。
新人们在工作中处处受阻,一些人甚至产生了退缩的念头。
萧凌和苏锦绣察觉到了这一情况,他们一方面安抚新人,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另一方面,对那些故意捣乱的老牌家族进行警告和制裁。
然而,就在人才选拔工作逐渐步入正轨时,朝廷中却传来了不利的消息。有大臣向皇帝进言,称萧凌和苏锦绣在属地擅自选拔人才,有结党营私之嫌。
皇帝对此产生了怀疑,下令让萧凌和苏锦绣立刻停止选拔,并将已选拔的人才送往京城审查。
萧凌和苏锦绣陷入了困境,他们深知这是有人故意陷害,但又不能违抗皇帝的命令。
在将人才送往京城的途中,又遭遇了各种意外。有人试图暗杀这些人才,制造混乱。
苏锦绣还着手进行教育改革,提高属地民众的文化水平。
苏锦绣深知,教育是改变民众命运、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她首先扩建了当地的学堂,聘请了更多有学识、有经验的夫子。不仅如此,她还降低了入学的门槛,让更多贫困家庭的孩子有机会走进学堂。
为了丰富教学内容,苏锦绣引入了算术、天文、地理等实用学科,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四书五经。她还组织夫子们编写适合本地孩子的教材,用生动有趣的方式传授知识。
然而,改革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一些保守的夫子对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表示反对,认为这是离经叛道。一些家长也对孩子学习新学科表示担忧,担心影响他们考取功名。
面对这些质疑和阻力,苏锦绣没有退缩。她亲自与夫子们交流,阐述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于家长们的担忧,她耐心解释,用实际案例说明新学科对孩子未来发展的好处。
在苏锦绣的努力下,教育改革逐渐得到了部分人的支持。但就在这时,新的问题出现了。由于学堂扩建和教材编写需要大量资金,侯府的财政开始吃紧。
为了解决资金问题,苏锦绣一方面削减侯府的其他开支,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外界的支持。她向当地的富商和名门望族募捐,承诺他们的善举将得到回报,比如在孩子入学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
一些富商看到了教育改革带来的长远利益,纷纷慷慨解囊。但也有一些人认为这是苏锦绣在变相敛财,对她的募捐行为冷嘲热讽。
与此同时,朝廷中一些对苏锦绣心怀嫉妒的大臣,抓住教育改革的资金问题大做文章,向皇帝告状,说苏锦绣在属地胡作非为,导致民怨沸腾。
皇帝听信了谗言,派钦差大臣前来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