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八一小说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本经的序分,重点就是古德说的“一光东照,妙体全彰”。佛陀从白毫光释放出来以后,照东方万八千世界的时候,就把妙法的本体跟作用显现出来。

我们从序分也得到一个消息。古人说,序分就像一个人的头部;正宗分当然就是身体五脏六腑了,最关键的地方;流通分就是脚,看它能够走多远,流通多久。我们从序分里也可以看得出一点本经的内涵。就是说,其他的诸经在序分里面的当机众都是众生法界,所以佛陀是为众生说法,佛陀不能够把自己的东西全盘托出来。因为众生的心它有坚固的执取,这个是不能碰触的,你一碰触,可能就破坏他的善根了,所以佛陀先恒顺众生说法。为什么序分里面都是以众生来当当机众?就是说,这个法可不是我要说的,是你们出了事情,佛陀才应机说法的。

但是,本经不一样。其实这个时候没有人出现什么事。佛陀自己讲完经以后,他老人家没有下座,老人家自己入定。一入定以后就不得了了,雨花地动,然后大众开始产生欢喜,最后佛陀放光照射东方的万八千世界。当然这个地方就产生很多的疑问,后面就引起了弥勒菩萨跟文殊菩萨的对话,又带动了整个本经的序分。

这个地方的瑞相,蕅益大师的科判分成两大块:一个是此土六瑞,就是娑婆世界产生的瑞相,就是我们前面说到的说法、入定、雨花、地动、众喜、放光。第二个就是光明里面所现的世界。前面的此土六瑞偏重在那一道光明,就是一念心性的即空的清净本体。这以下的他土六瑞偏重在一念心性透过造作十法界十如是,所现的十界的因缘果报,偏重在一念心性的即假。

即假的第一个,它现出的是六道众生。

“下至阿鼻地狱。”这个六道众生是什么范围呢?十法界最下层的就是无间地狱了;最上层的就是阿迦尼咤天,就是色究竟天,就是色界的最顶天了。无色界不算,因为无色界没有形象,就把无色界给省略了。就是从无间地狱到色界的色究竟天,都在这个光明所显现的世界,可以看得出六道众生的差别因果。

这个地方古德就开始说了一件事,说为什么把十法界中的六凡法界放在第一个呢?因为佛陀的说法是应众生的根机而说的。也就是说,众生法界除了外在的业力以外,他的内心有两个重点:第一个,他的善根;第二个,他的烦恼。他的善根跟烦恼与业力互动的时候会产生一定的变化。

比方说,同样的业力。你看这个世间很奇怪,有些人业障现前,他拜八十八佛,拜了三五年没什么效果,就是他的业很坚固。他也去参加拜忏,他也去参加布施,但是他的业就转不了。这个业为什么在他的身口意出现的时候如此的坚固呢?而有些人,他有业障的时候开始修忏,他一回光返照,三个月以后见到瑞相,业过去了。

所以,业力是不决定的。也就是说,其实业力是没办法单独存在的,它是跟你内心互动的。你对三界的因果越贪着,你要改变业力越困难,同样的业表现在你的身上就会很坚固。同样的业,如果是表现在一个有善根的人,他的业就容易反转。

就是说,面对六道凡夫,每一个人身上都背了无量的业力,但你用什么心态面对就是成败关键了。你是加强它的势力,你还是去反转它,就这两个指标:一个是烦恼的厚薄,就是你对业力的爱取的程度;一个是你善根的浅深,你无始劫来透过佛法的学习累积的善根有多强。这个当然也就会引起佛陀说法的不同了。众生法界是整个佛陀出世说法的一个根源,所以必须把六道凡夫先展现出来。这是第一个。

己二、见诸佛瑞

凡夫讲完以后。凡夫有业力,有善根,有烦恼。这个时候佛陀开始采取行动了,我们看己二的“见诸佛瑞”。

又见彼土,现在诸佛。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解释说,就是因为有前面的六道众生在生死业力当中,所以就招感佛陀出世的说法。

佛陀出世说法,他有两个方法:

第一个叫做创造净土。佛陀并没有直接来到我们的世界,而是他老人家经过长时间的发愿、修六波罗蜜,创造一个净土,然后把凡夫拉到那边净土去教育。这是第一个,创造净土。采取这种方式的,佛陀说法会比较单纯,因为一般来到清净的国土,他不太需要什么破障法门。因为环境单纯,所以他只要直接地修波罗蜜就可以了,他不太需要什么破障。

第二种法门,是佛陀并没有创造一个清净的国土,而是直接来到我们五浊恶世,叫做从本垂迹。他现出一个跟我们身相差不多的身体出来,然后陪着我们生老病死,陪着我们成长。比方说释迦牟尼佛就是采取这个方法,他直接来到我们五浊恶世。就是,我跟着你们一起同事。用这种方式来到五浊恶世的佛陀,他的说法会比较多元化,因为他必须要面对五浊恶世的问题。就是他要讲很多的破障法门,比方阿含、方等、般若他都要讲,他不可能直接讲一些圆顿法门。

所以佛陀的出世是两个态度,一个是成就清净国土,一个是来到五浊恶世。但是,我们今天讲的是释迦牟尼佛,那当然就是五浊恶世的弘法情况,所以它就比较多元、比较复杂。我们看佛陀出世以后说了哪些法。

己三、闻说法瑞

及闻诸佛所说经法。

佛陀的说法当然是面对众生法界,就是九法界众生了。佛陀的态度,他把众生先分成两大部分:

一个叫做根熟菩萨,比方说初地以上的菩萨。这些人,你不用讲太多的破障法门,因为他的执着很淡薄。你要教他内观。他的内心已经是跟外面的业力没有在互动了,他直接已经是内观真如,而且是安住真如。套一句我们佛教的说法,叫这个人已经修行上路了。所以佛陀说法很简单,直接开显六度,也不需要破障。这种菩萨,你要他来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他非常自然,一点都不勉强,他已经没有爱取了。所以佛陀是“譬如日出,先照高山”,先讲《华严经》,先把这些大乘根机成熟的菩萨度了。这是佛陀的第一个态度:面对众生法界,把高层的众生先度化。

己四、见四众得道瑞

并见彼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修行得道者。

佛陀先把根熟菩萨度了以后,就开始要有耐心地面对业障凡夫了。就是他有障碍,你叫他布施,你要他持戒,他也想这样做,但是问题是,他心中有一种很坚固的爱取,他对果报有爱取,所以他做起来的时候是障碍重重,心有余力不足。所以佛陀必须要怎么样?扫除障碍。所以这个时候佛陀说阿含时,“并见彼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修行得道者。”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说是佛陀说阿含时,开显出世的解脱道。解脱道,当然它的特点就是讲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一个人要解脱,只有两个观念而已:一个叫做无常,一个是无我。所以整部阿含经就讲两件事情:第一个,生命是痛苦的,所以流转三界是一场悲剧;第二个,这个痛苦是不能改变的,你没办法主宰的,你怎么弄都没有用。无论历代的先圣先贤在三界里面定了多好的制度,科学再怎么发展,都不能改变轮回是痛苦的事实,就是这个痛苦是不能改变的。阿含经就讲这两件事情: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那怎么办呢?解决三界的痛苦只有一个方法,就是离开它,到涅盘去,其他没办法。这个是佛陀讲的第一件事情,用苦谛的思惟来冲击我们对三界的贪爱,就是“治乱世,用重典”。就是说这件事情没得商量,没有什么“犹如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在阿含经没这个话。就是,三界就是痛苦的,这个痛苦是没法改变的,所以解决之道只有一个,就是离开它。

这样子一种很强烈的对立法门,就是我们的生命只有两个选择,没有什么中道:一个,你到痛苦的三界去;第二个,你到涅盘的寂静去。你只有两种选择,你要选出其中一个。所以,这样子的法虽然是很重,但是对我们凡夫的破障的确有它的效果。这个是渐教的第一道,佛陀开的第一道药,就是苦谛的思惟,这是阿含时。

当然,这个把粗重的烦恼给调伏了。原来生命不能追求快乐,生命只能追求寂静。因为快乐跟痛苦这两个是兄弟,有快乐一定会有痛苦。我们不喜欢痛苦,我们只好放弃快乐,追求寂静。这是阿含经的观念。

己五、见菩萨行行瑞

复见诸菩萨摩诃萨,种种因缘、种种信解、种种相貌,行菩萨道。

一个凡夫,经过前面阿含时无常无我的这种粗猛的药来调伏爱取以后,他心中的障碍就寂静很多了,所以佛陀就慢慢地开始把一些功德法开显出来。在整个光明当中,又见到诸菩萨摩诃萨。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说,佛陀开始讲方等、般若的大乘法门了。

大乘法门当中,佛陀讲出三个重点:

第一个,种种因缘。就是讲发菩提心。当然,大乘佛法一定要有成佛的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两个愿望,而不只是追求寂静而已了。因为一个人的障碍一破了以后,他的心胸会比较开阔,志向也比较高尚。

当然,发菩提心也是有不同,因为每一个人根机不同。这个地方有两种差别:

第一种是悲增上菩萨。他对四弘誓愿里面“众生无边誓愿度”特别有感受。你跟他说,你要发菩提心,因为“佛道无上誓愿成”,他没感觉。你说,你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呢?因为众生很痛苦,这些众生都是你过去的母亲。哦,他有感觉了,他要发菩提心了。

第二种人是,你讲众生很痛苦,他有感觉,但不是那么强。你说,你修行你可以成就佛陀的功德,欸,他发菩提心了。

所以菩提心有两种因缘:一种是悲增上。悲增上的发菩提心是“悲众生苦,哀圣教衰”。也就是说它整个目标是以下化众生来带动他。第二种的发菩提心是智增上,他是所谓的“闻法欢喜,见佛神变”,他对佛跟法的功德产生好乐而发菩提心。这个就是所谓的“种种因缘”。佛陀用种种的因缘来启动他的菩提心。

第二个,光发心是不够的,你还得要有智慧来正确地观察人生。所以怎么样呢?“种种信解”,对大乘的空性——当然大乘的空性比前面小乘的空性更加的开阔圆满——你要对大乘的空性有信解。

第三个,种种相貌。你这个菩提心跟大乘的空正见结合,就生起各式各样的六度的相貌出来。以种种因缘、种种信解、种种相貌来成就大乘的菩萨道。

我们看佛陀在阿含时,他破障的时候,他的空性是下的一个很猛烈的药,叫做“灭色取空”。就是他把整个三界的因缘,全部否定了。

诸位!世间再好的东西,你只要讲两句话“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这个东西就没有价值了。第一个它是无常败坏,第二个它是不可管控,你不能管控它的。它怎么变,你说了不算,这个东西你会想要吗?你不会想要。因为我们对快乐的基本诉求是它必须要安稳,它必须要在我的控制范围。所以佛陀讲阿含经的时候的空是灭色取空。

但是,佛陀到了菩萨道的时候的空,他讲“缘起性空”,这个就有包容性了,就是我并没有空掉外境。其实从方等、般若的角度,它的空认为说,其实三界没有错,咱们可不要把所有的过失都推给三界。是我们有攀缘心,你怪三界干什么呢?所以它空是怎么样?他是开始内观,空掉自己的有所得。所以大乘的空,它观一切法空而不坏诸法的假名、假相、假用。就是说,大乘佛法在观空的时候,它觉得你只要空掉你的执着就好了,其实三界一点都没有错。

所以,“见菩萨行行”,各式各样的修行。这个方等般若的空性,破障更微细了。它从前面阿含时的破掉三界的爱取,而提升到破掉我们内心的有所得这两个破障。因为没办法,佛陀来到五浊恶世破障法门是必须的。

己六、见诸佛涅盘瑞

复见诸佛般涅盘者;复见诸佛般涅盘后,以佛舍利起七宝塔。

这个光明当中显现出十法界,由众生法界到招感佛陀出世说法,说阿含、方等、般若,然后就入涅盘。

“复见诸佛般涅盘者”,佛陀在八相成道、陪着我们众生八十年走一回以后,最后因缘成熟了,就进入大般涅盘。大般涅盘,佛陀一定要有一个动作,令正法久住,所以佛陀必须要成立所谓的住持三宝。住持三宝本身不是佛陀,但是他可以让正法久住。就是佛陀的舍利,还有这个出家众,还有种种经典的结集,使令三宝能够代代相传。

我们读到这里就会产生一个问题了,就像蕅益大师说的,诸位,你有没有觉得少掉什么东西?佛陀讲《华严经》,讲阿含经,讲方等经,讲般若经,然后入灭了,有没有少什么?是的,少说了《法华经》。对不对?蕅益大师说,这段经文,怎么《法华经》没讲就入灭了呢?蕅益大师说,诸位,本段经文是一个发起序。就是说,如果这个时候讲《法华经》,那这怎么发起呢?大家都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了,是吧?

就像禅宗说的,它是丢出一个疑情。就是说,佛陀放光现瑞,然后就开始雨花地动,大众欢喜,这个时候也显出了十法界的说法。但是《法华经》呢,略而不说。为什么?因为它当做一个伏笔,必须由弥勒菩萨跟文殊菩萨的互动,然后再激起佛陀出定说法。如果这个时候把《法华经》说出来,那就不是发起序了,那就正宗分了。发起序就是不能够把话一开始讲清楚,所以这个时候佛陀留了一个伏笔,就是讲完阿含、方等、般若就入灭。这个地方等于是留下伏笔,有伏笔才有后面的疑念。

丁三、疑念叙 分二

戊一、弥勒疑念

尔时,弥勒菩萨作是念:今者世尊现神变相,以何因缘而有此瑞?今佛世尊入于三昧,是不可思议,现稀有事,当以问谁?谁能答者?复作此念:是文殊师利法王之子,已曾亲近供养过去无量诸佛,必应见此稀有之相,我今当问。

在他土六瑞看到了众生法界的业力,有的是用善根面对,有的是用烦恼爱取面对,就带动佛陀各种的说法。这个时候当然大众都看在眼里了,看在眼里就有两件事情发生:一个,弥勒菩萨产生疑念;第二个,大众产生疑念。

我们先看弥勒菩萨看到这件事是怎么想的。尔时弥勒菩萨他动了三个念头:

第一个,今天世尊现出种种神变的瑞相,他现出了此土、他土种种瑞相,这到底是什么因缘?佛陀不会白白地现出瑞相,一定是要透露什么信息。这第一个,到底是怎么回事?

第二个,“今佛世尊入于三昧,不可思议现稀有事”,那么我应该问谁?谁能够回答?因为佛陀入定了,当然问佛陀是最清楚了,但问题是这个时候谁也不敢去打扰他,因为他老人家入定了。那么入了定以后,这件事应该问谁呢?是怎么回事呢?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复作此念:是文殊师利法王子”,他老人家有一个特殊的功德,他曾经亲近供养过去无量诸佛,所以文殊菩萨见多识广,因此“必应见此稀有之相,我今当问”。

我们先看看古德怎么说。古德认为弥勒菩萨的心中有“二疑一知”,两个疑惑、一个觉知。哪两个疑惑呢?第一个,佛陀为什么要现此瑞相?这第一个疑惑。第二个,我应该去问谁?这第二个疑惑。一知,他是觉知什么呢?这件事情我看来看去,佛陀既然入定了,也只有文殊菩萨可以问而已了,至少他是知道这件事的。这是古德的解释,一般的古德是这么说的。

但是,蕅益大师认为说,其实第二个跟第三个是互相抵消。你应当问谁?这是一个疑惑,结果他自己说可以问文殊菩萨,所以说第二个疑惑跟第三个觉知是刚好互相抵消。所以弥勒菩萨的疑惑其实只有一个,就是今者世尊为什么现此瑞相?他是一个疑惑而已。

诸位!这个关键在哪里,你知道吗?为什么在座的那么多人,除了文殊菩萨以外,每一个人都产生疑惑?你说入定、放光,其实很多菩萨都会这样做,但关键这个是佛陀入定、放光的。我们都知道,下位不知上位的境界。

比如说,有一天佛陀在说法的时候,舍利弗尊者没有在这个地方,舍利弗尊者在另外一个地方。佛陀说法说到一半的时候,他希望舍利弗尊者要来到现场,所以他请目犍连尊者去请舍利弗尊者过来。目犍连尊者用神通力飞到舍利弗住的地方,舍利弗刚好在缝衣服。目犍连尊者说,佛陀希望你到他的现场去听法。舍利弗说,你先过去,我把东西收一收马上就过去。但目犍连尊者是希望说,是佛陀要你去,你应该跟我同时去。他就拉着舍利弗尊者的衣角,准备用神通力把他带过去。舍利弗尊者在缝衣服,他拿一根针就插在地下,结果目犍连尊者丝毫不能动摇他的身体。他说,你先去吧。目犍连尊者没办法,只好先回去了。结果目犍连尊者回到说法的地方,舍利弗已经在座了。当然目犍连很奇怪,我是神通第一的!就请问佛陀。佛陀说,舍利弗尊者所入的三昧的境界,不是你目犍连能够知道的。

所以,禅定也好,神通也好,关键是那一念心。初地现的禅定神通,跟二地现的禅定神通,跟佛陀现的禅定神通,那是完全不同的境界。所以,这个关键在哪里呢?这个禅定神通是佛陀入的。那所有人,自佛以下,当然是满头雾水了。虽然大家都会现禅定神通,但关键是佛陀入的,也就没有人知道了。

那么文殊菩萨为什么知道呢?我们看这段,弥勒菩萨的说话很有意思。他并没有说文殊菩萨知道,他说文殊菩萨因为曾经亲近供养过去诸佛,所以合理地推论,从他的生命经验,他应该是看过这件事情。也就是说,即便文殊菩萨,也只能够比量得知,他不能现量得知。他只是从他的生命经验去论述这件事情。因为这个是佛陀入的三昧,是没有人可以知道的。

这个是说明弥勒菩萨的疑念。

戊二、大众疑念

尔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咸作此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当问谁?

看这个意思,弥勒菩萨还是疑惑比较少的。毕竟是等觉菩萨,面对佛陀的神通光明瑞相,他只有一个疑惑,就是这个神通之相到底是什么因缘?他起码知道要问文殊菩萨。其他的凡夫就两种疑惑了:第一个,怎么有这个瑞相?“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为什么有这个神通光明之相?第二个,应当问谁?

所以,按照蕅益大师的说法,弥勒菩萨只有一重疑惑;凡夫是两重疑惑,他连要问谁都不知道。弥勒菩萨的疑惑比较少,所以弥勒菩萨就起来代表大家发问。

丁四、发问叙 分二

戊一、长行

尔时,弥勒菩萨欲自决疑,又观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众会之心,而问文殊师利言:以何因缘而有此瑞,神通之相,放大光明,照于东方万八千土,悉见彼佛国界庄严?

就在佛陀放光现瑞以后,大众当然就一头雾水了。这个时候弥勒菩萨就有想法:第一个,他要“欲自决疑”。他一方面要“欲自决疑”,决断自己心中的疑惑,另一方面他也看到整个四众弟子大众也有同样的疑惑。所以他就自告奋勇站起来,问文殊师利菩萨说:佛陀是什么因缘现出这个光明的瑞相、这种神通之相呢?这个神通有光明?第二个,光明当中现出了种种十法界的因缘果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因为弥勒菩萨表示大悲,所以他就代表众生请问;文殊菩萨表示大智,所以他能够为众生回答。这是表法的,一个大悲请问,一个大智回答。

不过,蕅益大师的意思是说,从这段发问来看,果然佛陀是有必要开显《法华经》了,因为大家问的方向基本是错误的。诸位你想,佛陀做了两个动作:第一个,佛陀释放光明,这第一个动作;第二个,在光明里面现出十法界的因果。这两个动作,对不对?一个是能变现的心,一个是所变现的境。诸位!你认为佛陀是要说,他的重点是能变现的光明,还是所变现的世界?你认为重点应该哪里?当然是能变现的心性嘛!十法界的因果,佛陀在《法华经》之前讲得很清楚了,只是没有开明说这因果是怎么来的,所以蕅益大师说其实佛陀的重点是在那一道光明。但是众生请问呢,问的是光明里面所现的十法界,所以这个方向有一点偏。那当然就是彼此做戏了。因为有所偏,才需要佛陀在正宗分方便品亲自宣说怎么就有这道光明;这道光明,在整个我们修因证果十法界,这一念心性到底扮演什么角色。是这样一个情况。

戊二、偈颂 分二

这以下把前面的此土、他土六瑞作一个重颂。重颂分两科,第一个看重颂的发问。发问当中也是分两科,先看此土六瑞。

己一、颂上问

庚一、问此土六瑞

于是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以偈问曰:

文殊师利 导师何故

眉间白毫 大光普照

雨曼陀罗 曼殊沙华

栴檀香风 悦可众心

以是因缘 地皆严净

而此世界 六种震动

时四部众 咸皆欢喜

身意快然 得未曾有

当然,重颂跟长行它们各有开合。我们看重颂是怎么说的。

“文殊师利”,弥勒菩萨就请求文殊师利菩萨说,“导师”,就是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在说法入定以后从眉间放光,这个光明普照东方万八千国土,而且现出十法界的因缘果报?当时雨天曼陀罗花、曼殊沙花,而且空中充满了栴檀香气,大众内心突然间产生一种莫名的欢喜跟舒适。在这个因缘之下,大地变成了清净庄严,而且世界六种震动。四众弟子咸皆欢喜,身意快然,而且是得未曾有,是发自内心的快乐。表示一种功德即将成就。

这个地方明显地有两种情况。我们看长行跟重颂,重颂里面少了说法跟入定,多了栴檀香气跟地皆庄严。没关系,我们可以开合。我们看看长行、看看重颂,把它合起来就清楚了。蕅益大师解释说,这个说法、入定,其实“导师” 这两个字代表佛陀,这里面的当机众是佛陀,所以这个佛陀就代表了说法、入定,也是可以。

庚二、问他土六瑞 分六

辛一、问六趣众生

眉间光明 照于东方

万八千土 皆如金色

从阿鼻狱 上至有顶

诸世界中 六道众生

生死所趣 善恶业缘

受报好丑 于此悉见

前面的“此土六瑞”,是扣着一念的清净心。就是清净心即将显现,生命即将改变,所以出现了种种瑞相。这以下讲到了十如是,众生在清净心里面有不同的相状的操作:有布施持戒的相状,所以现出人天快乐;有杀盗淫妄的相状的活动在心性里面跑过一次,就出现了三恶道的果报。就所谓的“眉间光明,照于东方”,就是一念心性从东方启动以后,六根六尘六识就开始活动了。在整个大地清净的金色当中,下自阿鼻地狱上至色究竟天,在整个世界里面的“六道众生,生死所趣”,这个“趣”就是生死的果报,它趣向的果报。第二个, “善恶业缘”,就是生死的业因,它所造的业因。在这当中,果报的好丑都在里面,在一念心性显现。

这个地方意思就是说,所有六道凡夫的果报都是从光明里面变现出来。也就是说,诸位!一念心性是清净本然而循业发现。其实,快乐,是我们自己造了一种善业以后,在心性里面经过十法界的十如是的运转;这个善业在心性透过十法界的运转以后,我们的心性出现快乐,让我们自己受用。三恶道是因为我们一念心性迷惑了,我们一念心性出现了杀盗淫妄的业力的如是相、性、体、力、作的运转。所以一念心性全体不变、全体随缘,现出了三恶道的果报让我们自己受用。所以结论:妙因妙果不离一心。整个生命,因地是一念心性,果报也是心性变现、自己受用,是这样子的一个情况。所以它整个关键点就在一念心性。

辛二、问见诸佛及闻佛法

当然,众生法界出现以后,就有佛陀的说法了。我们往下看,问见诸佛。

又睹诸佛 圣主师子

演说经典 微妙第一

其声清净 出柔软音

教诸菩萨 无数亿万

梵音深妙 令人乐闻

各于世界 讲说正法

种种因缘 以无量喻

照明佛法 开悟众生

佛陀先现六道众生的相状,现完以后,当然就因为有众生才有佛陀的出世,就招感出佛陀的出世。佛陀出世是怎么个情况呢?“又睹诸佛,圣主师子”,佛陀就出世说法。佛陀第一个说的法是什么呢?微妙第一,就是《华严经》了。佛陀先讲这个殊胜广大的圆顿教,就是《华严经》,是微妙第一。

当然,你也可以说《法华经》是微妙第一。是这样:如果你是圣人,《华严经》对你来说是微妙第一,因为你不需要《法华经》的破障,你不用在这边修理观了,你直接修事修就可以了。那么如果是凡夫,那《华严经》对我们不契机了,我们只能随喜赞叹。对凡夫来说,微妙第一就是《法华经》了。是这个概念。

那么《华严经》是怎么回事呢?“其声清净,出柔软音”,就是说这个义理是没有过失的。什么叫没有过失呢?就是偏空、着有都有过失,而它是一种中道的实相,所以远离空有的过失。而且“出柔软音”,它远离空有的对立,它是一真法界,而且是单独教菩萨的成佛法门,来教导无数亿万的菩萨。其中的义理深妙不可思议,可以说“令人乐闻”,对大乘菩萨来说是契理契机了。 “各于世界,讲说正法”,《华严经》是在七处九会,在这么多的地方来讲说。佛陀以种种的因缘,过去自己行菩萨道的经验,或者用种种的譬喻,用种种的法说,来发明大乘的第一义谛,开悟这些根熟菩萨,使令他们积极地成就波罗蜜,不断地增上。这个地方是佛陀的说法,这等于是重颂了。佛陀先现报身来度化圣位菩萨。

辛三、问他土四众

我们再看,佛陀开始面对凡夫,“问他土四众”。

若人遭苦 厌老病死

为说涅盘 尽诸苦际

若人有福 曾供养佛

志求胜法 为说缘觉

若有佛子 修种种行

求无上慧 为说净道

佛陀度化了《华严经》的根熟菩萨以后,佛陀开始太阳“次照幽谷”,从基层的开始度化。第一个就是度化声闻众: “若人遭苦,厌老病死,为说涅盘,尽诸苦际。”佛陀度化众生,其实看佛陀的意思。一个人有善根、有烦恼,是吧?我问你一个问题:诸位!你认为烦恼可以破坏善根,还是善根可以破坏烦恼?答案是,善根可以破坏烦恼。那你说,那我有善根我怎么起烦恼呢?因为你善根没有显现。就好像说,这个屋子里面怎么就有黑暗呢?因为它没光明。有黑暗是因为它没有光明,不是黑暗把光明破坏,不是,是因为它没有光明才黑暗。所以,你知道这个概念,你就知道,佛陀度化众生,他根本不把烦恼当一回事。你注意看,只要你有善根,佛陀就有办法救你。

在佛陀的眼光里面,烦恼就不算是个事。佛陀最怕的,不是怕你有烦恼,是怕你没有善根,那就惨了!你去看看阿含经,那个鸯掘摩罗,那个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杀到眼睛发红,看到佛陀都要杀的人,佛陀都有办法度化他,让他证得初果。为什么?因为他有善根。这个是佛陀有办法启动你的关键点。你要没善根,你说,欸,我这个人没有烦恼,我也不造罪,但是我不学佛。那很糟糕了!那你比虽然学佛却起烦恼的更糟糕,因为佛陀不知道怎么办,拿你没办法了。就是说,我们讲一句话,众生都是自救,其实三宝都是助缘。你的一念心性没有累积善根,比起烦恼、造业更糟糕,因为你没有反转的机会。

那我们看佛陀第一件事情。这个人的善根是从苦谛来的,“若人遭苦,厌老病死。”这种人有两种情况:第一个,环境所逼,他在成长过程中吃了很多痛苦,所以他对痛苦有很深刻的感受。一个人知道痛苦,这也是一种善根。第二,当然,也可能不是因为环境,也可能他接受了教育,他以前可能亲近了阿含的师父。阿含经经常讲无常无我。他长时间熏习,所以他对痛苦的感受特别强烈。

也就是说,他有知道痛苦的善根,就有救了!佛陀“为说涅盘,尽诸苦际”,佛陀面对对苦谛有深刻印象的人,直接说出世的涅盘。虽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但是没关系,我们还有一个涅盘寂静。就把大家从这种无常无我的三界的果报,带到了无忧恼处,到了涅盘寂静去了。这第一个。

我们再看第二种人。“若人有福,曾供养佛,志求胜法,为说缘觉。”这个人就是缘觉乘。缘觉乘有两种人:第一个,他有福报,而这个福报还有一个特点,要跟佛陀有关系的,他这个福报必须“曾供养佛”。为什么呢?因为缘觉乘的人智慧比声闻人更高。声闻人是从苦谛下手,缘觉乘是直接断集。缘觉乘的人,不需要跟他讲痛苦。你讲苦集灭道,他就知道缘生缘灭。他直接从无生观断那种三界的爱取,他直接把十二因缘的爱取断掉。

这种人福德比较充足。为什么要强调曾供养佛呢?如果你的智慧很高,福报也很大,而你这个福报却跟三宝没有关系,你会变成独觉,就生长在没有佛的世界。你看喜马拉雅山很多这种人,“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他不需要佛陀说法,他看到这种四季的变化,他知道无常无我,就证得涅盘了。

所以十二因缘它讲佛法。这个缘觉乘必须要跟三宝结缘,尤其是要跟佛陀结缘,他才能够出世在有佛世界,听十二因缘而成就涅盘。

第三种人,“若有佛子,修种种行,求无上慧,为说净道。”这种人根性更高。他知道苦谛以后,他更积极地修习六度的法门,追求成佛的智慧,那佛陀直接讲道谛。

蕅益大师解释这三种人都是藏教的三乘人。藏教的,档次都不是很高。藏教的法当然是无常无我。诸位!你听到无常无我,你是怎么感觉?有三种感觉:第一个,你一讲“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哦,生命是痛苦的,声闻人。第二个,“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你听到以后,哦,这个痛苦是因为我有爱取,所以我一天到晚注意痛苦,也没有什么意思,我直接断爱取。缘觉乘,更高明。第三个,“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你听了以后,欸,我要积极地行六度法门,菩萨乘。

藏教的三乘人是这样来的。基本的核心思想是从无常无我启动,但是他启动的重点,一个从苦谛切入,一个从集谛切入,一个从道谛切入。这跟佛陀都没有关系。佛陀只讲两句话,佛陀在阿含经讲“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结果就出现了三乘人。

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其实我们一念心性是我们成佛之道的主导,佛法是助缘,是这个意思。当然,真正的大乘的方等、般若的菩萨道,后面会说明。

辛四、结前启后

文殊师利 我住于此

见闻若斯 及千亿事

如是众多 今当略说

这个地方等于是结前。结前什么呢?“文殊师利,我住于此”,我在此娑婆世界,看到佛陀的光明现出前面的以上诸事,包括六道众生的轮回,包括佛陀的出世说法,说《华严经》,说阿含经等等,这个是承前。启后呢,“及千亿事,如是众多”,就是后面的种种方等、般若的菩萨种种的六度法门,这都是我亲眼在佛陀的光明见到的。“今当略说”,就是承前启后。

也就是说,我们以前修法的时候,我们是片段的,是吧?我们布施就布施,持戒就持戒,忍辱就忍辱,念佛就念佛。也就是说,我们以前没有学《法华经》,不知道怎么整合这些法门,于是就导致我们的修学是多元化的。就像水,往外泼出去就分散了。诸位!到这里你就应该知道,也应该清楚了,你学《法华经》,就是“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你加上内观以后,你觉得所有的法门都在启动我们内在的善根,都在启动我们内在的功德。

也就是说,《法华经》的好处,就是在你的心中创造那一道的光明。那一道光明出现以后,你所有的修行都能够成功地整合起来。就是,以前我们修万法,那就是万法;我们现在修万法,会归一心。所以我们学《法华经》叫做一心万法,一心而修万法,万法而修一心,称性起修、全修在性。所以它是一个心性跟万法之间的互动。

我们以前就是没有心性,就是妄想跟万法,所以你所修的法门不知道该往哪里去,这个效果就差了。为什么我们修了那么久,但是我们进步很慢?就是因为我们这么多的修行的资粮不知道往哪里会归,所以佛陀必须要示现。就是,佛陀放出一道光明,然后光明当中才有种种的修行。

诸位!我再讲一次,先有光明才有那些所有修行的事情。所以,你不做理观的智慧,你要是说我整天不学《法华经》,我不修理观,我就修皈依,那你所修的法就是一个资粮力,你对你内心的善根的开显、自性功德的开显一点都没有帮助。严格来说,你还是在门外打转。

所以关键就在这里。诸位!我再讲一次,重点不是你修什么法门,重点是你有没有把它会归心性。就是说,你喜欢拜佛,没事,你照样拜佛,把这个拜佛的功德会归到一念心性,你拜佛的目的是开显自性的功德。我们喜欢念佛,也没事,我们念佛的目的是开显内心的往生的功德跟成佛的功德。法门可以有无量的选择,但是你只要做一个动作,把这些法门拉到一念心性,这个就是成佛之道。什么叫妙法?就是你把法门往心中拉,这就是妙法!你把法门往外去攀缘,那就不妙!就这样子。

这个《法华经》,你看到整个佛陀的示现。我再讲一次,佛陀是先有光明,才有整个五时八教的说法。是这个概念。

新八一小说推荐阅读:穿越后,我男女通吃隐婚蜜爱:冷傲军少,要不起灾变降临:光芒的意义亡夫的嘴,骗人的鬼蓝星领主是邪神白昼独行穿成替嫁王妃,我与王爷驰骋沙场无限宠爱流:夫君拉我躺板板快穿年代之炮灰逆袭牟郎笑江湖豪门后娘开超市暴富明撩暗哄,霍总蓄谋已久穿越异世:炮灰之崛起卷起来!萌宝被抛弃后:被全国兵哥哥宠哭符医狂妃倾天下决战玫瑰星云腹黑嫡女有点儿狂规则怪谈,我有一座安全屋炮灰手拿剧本,掀翻女主宗门奥特曼之我好像是辅助来着四合院:重回50年,傻柱从军凤族荣耀异界and冒险家中无极品个个和善,女穿男女特警穿越:带四小只炸翻古代综影视:意舟七零军嫂太能干,这个家没她不行好体修要学会冷静重生后,我靠病娇疯批人设杀麻了因误会成为小妾,又因能生躺赢了失明后,她和千亿总裁闪婚了!影帝属实难绷:想做咸鱼的夫人是恶役?首长野中带劲,病弱美人被亲哭了八零:作精媳妇一笑,他魂都没了异次游戏重生成三次杀妻神尊的疯批女徒快穿之娇媚菟丝花上位手册殿下臣偷星九月天里的超能力者薄总大家都说你老婆又美又飒疯狂乐园绝世王妃之我与王爷争天下一婚不孕被弃,嫁豪门三年抱俩师尊为苟命乖乖把自己搭上了这家事务所不太正经身为天才,我居然是家里最弱的?【琴酒】如何做大哥的人周氏医女原神:无限结缘系统杂货铺侦探
新八一小说搜藏榜:重生嫡女之摄政王的绝品狂妃快穿!呸,论狗娘娘可是专业户定个小目标,两年成为特级咒术师皇上请放手:本宫累了黎夜道饲犬蔺总带娃盼妻归听心声逆风翻盘,我是人间小福宝离婚后,全职太太潇洒炸了理赔没商量四合院:想要钱,我先送你几个亿纨绔凰妃冠宠天下甄嬛传之华妃倾城穿越,我苟死坏女人!修仙家族:罗氏仙族高甜重生,顾总宠妻无下限午夜超惊悚小故事大镜主掌心欢重回末世,携手共白头金瓯无缺:穿越金国当皇后步仙梯双生:灵纪快递小哥与芯片女炮灰军嫂撩军爷,随军养崽样样行惊!全能妖孽小师叔她成神了嗨,有兴趣做渣男吗暗区突围:淘金者第五人格:我的角色来自船新版本听闻,复婚后,军阀大佬不早朝!娇妻在上,恶少别急一只鬼的自我养成手册抢亲,被迫臣服妈妈立正向前冲将门弃妇?她是本王的心上月凤族荣耀大异变之后,从拾荒开始发家致富改嫁渣夫他小叔,贱男贱女都跪下综:首席她在异世放飞自我从庆国太子李承乾开始称尊从汉东开始,小豪的名义!捡了个儿子,旺我桃花鬼面王爷罗刹妃我只是个小妖精啊!第一大佬癫了!他拐跑了邪神!穿书后我宠冠六国嫡女掌家豪门盛宠:霸道boss缠上身大宋的最强纨绔子弟霸道小女娘,天天弄哭侯府小娇夫
新八一小说最新小说:仙道霸主古今来回穿,我囤货养孙子暴富诡夜世界,我能看见别人血条年代修仙:我有山海相伴重生独美后,小皇叔跪求名分守护荣耀发现外室子后,整个侯府跪求我原谅重生60:我带姐姐从打猎开始发家致富重生后我靠回档封神顶流雪落重生,不负君心拿我当他替身,合约不续你倒追啥?七零娇气包又美又撩,首长他沦陷了妻子的秘密:一位丈夫失忆后的谜情追踪无双毒士:女帝叫我活阎王!王爷,王妃又去皇宫摆摊了民间怪谈之缝尸人太子侍妾种田,我在古代开超市不正经修仙:开局偷听合欢功睡梦与清醒误惹反派世子后NBA:开局拉了,勇士跪求我回归妙法莲华经正青梅未熟重生80:从摆摊开始发家绑定改字系统,疯批男主跪求原谅盛唐奇幻录姐妹先嫁我后嫁,她嫁儿子我嫁爸帝娇太子妃掐指一算,疯批殿下心惊胆战宠妃这职业,必须卷起来生命倒计时,高冷总裁妻子疯狂报复我重生后我手撕绿茶闺蜜重生归来,贵女她不对劲我靠切切切当上太医令重生不当舔狗,校花全家急疯了桃花马上威风凛凛我重生后,哥哥们都真香了七零:真千金断亲后,全家磕头求原谅算命太准轰动全网,国家都盯上了时光与你,情定今生被读心后,我的马甲全掉了买来的禁欲夫君是太子钓系甜妻,贺总自愿咬上钩我在求生游戏里苟到无敌穿越大乾,我靠打猎养活妻女圣祖大帝传奇离婚嫁京圈大佬,前夫一夜白了头我有一把万能农具大权在握后,新旧夫君挠破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