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姓家主跪于皇宫大殿中,内心充满了不安,表面上故作平静,颤颤巍巍向拓跋天宝求情,丘穆陵鸿文声音颤抖:“皇上,臣等都愿受罚,以后决不再冒犯皇家书院!”
在他的背后,剩下的家主都随声附和着,怕又引了皇帝的怒火。
拓跋天宝面色如同冰雕一般冷酷,久久没有说话,大殿里气氛肃穆到窒息。终于,他缓缓开口,声音低沉如雷:“这次姑且放过尔等人吧,不过皇家书院是朕为了选才而设的,绝不允许再出现什么阴谋诡计对其下手!如果重蹈覆辙后果自负!”
贺赖家主与其他众人相视一笑,内心惴惴不安,连声称有,甚至对自家子弟未来的命运也不禁担忧。
拓跋天宝的怒气未消,目光转向一旁的独孤信:“太尉认为应该怎么办?”
独孤信微微躬身,恭敬地回答道:“臣同意皇上的建议。臣以为应加强书院之扶持,确保书院之正常运转。还应加强住院管理,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独孤信顿了顿,又接着说道:“此外,臣还觉得可改书院为官学,也就是朝廷直接掌管书院,这样更能确保书院公正、有效。”
独孤信的一席话,引发拓跋天宝认同与深思。
秦煜旁若无人,含笑聆听两人谈话,内心倍感安慰。他深知自己最初的抉择是对的,前几所学院不但为北戎造就了无数英才,更为寒门学子开启了成功之门。与此同时他还看到了八大姓家主虽在表面上请罪而内心仍不满意皇家学院是否存在甚至有可能会有更多动作。所以他比较警觉。
“嗯,都退下吧!”
拓跋天宝摆摆手招呼他们走人。八大姓家主一脸为难,可又不敢有所辩驳,从大殿上退走。
拓跋天宝转头看向秦煜,脸上露出了一抹笑容:“秦煜,这一次多亏了你!”
“臣只是尽职尽责。”秦煜淡淡一笑,谦逊地道。
拓跋天宝微微点头,又继续说道:“依卿之见,要想改善目前书院的处境,应该怎样入手呢?”
秦煜略作思索,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坚定的光芒:“臣认为书院的繁荣首先是广纳贤士。今书院师资虽好,然数量有限,很难顾及各学科的教诲。”
拓跋天宝轻轻抚须,神情专注,似乎在认真思考秦煜的话:“那我们还能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再者,臣认为应增设学科,除了文治之外,还应增添武略、天文地理等诸多学问。”秦煜的语气愈发激昂,开口说道:“这样,学子们才能博古通今、文武兼修、名副其实的国家栋梁!”
拓跋天宝点头,嘴角露出一抹满意的微笑:“这个计很高明。这样,书院就可以说人才济济,朝廷就会更加巩固。”
“另外,陛下,臣还想请求更改我北戎的科举制度!”
秦煜站在朝堂中央,目光坚定,声音铿锵有力:“陛下,科举制度是我们国家选拔人才的根本。然而,历史上的科举制度也面临地域差异的挑战,导致优秀人才的选拔并不总是公平。例如,在科举考试中,南北考生的成绩差异明显,南方考生在某些时期表现更为突出,这引发了关于如何保证全国范围内公平选拔的讨论和尝试。为此,我提出重组科举制度的计划,打破这种不公,统一考试标准!”
“重组科举?这可不是小事,秦煜,你想让多少人来参与?难道你不怕地方势力的反弹?”一位年长的大臣冷冷地说道,语气中透着不屑。
“我所谋求的正是全国性的公平与公正。”秦煜毫不退缩,目光扫过众人,“我打算在京城周边也建立皇家书院,广招各地才子,培养真正有识才的学者。”
“这说得容易,但实施起来岂是那么简单?”另一位大臣插话道,满脸疑虑,“诸多地方官吏,未必甘愿释其权柄。”
“吾非望其心悦诚服也。”秦煜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开口说道“人才的强大才是国家的未来,和那些朝气碰不到的学子比起来,那些地方官员不过就是冢中枯骨罢了,有何惧哉?”
秦煜的话掷地有声,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无言以对。
拓跋天宝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缓缓开口道:“秦煜说得很有道理。朕认为,为了国家之未来,我们必须改,而且要大刀阔斧地改。”
听到此话,在场的大臣都沉默了。
秦煜微微一笑,接着说道:“陛下,臣还有一个建议。书院还是不要被官府管辖的好,就算要管,最好还是直属内务府,请陛下选人亲自监督,将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中,这样就可以防止有人从中作梗。”
拓跋天宝点头称是,他很清楚,如果把这种权力交到地方官员或者世家大族的手中,他们必然会加以利用。
“至于科举考试,臣认为应该分为文试与武试两个部分。文试就是考学问,武试考武功。如此一来,人才的来源就会更加广泛。”秦煜言罢,声若洪钟,洋溢着勃勃生机,犹如即将扬帆远航的宏伟蓝图,令人心潮澎湃。
“这倒是个好主意!”拓跋天宝脸上露出满意的神情,“就这么办吧!从今年起,开始文试,而武试则再定具体日期。”
“遵旨!”秦煜大声回应道。他深信,此番筹划,必将为北戎王朝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巨浪。
……
随着秦煜改革计划的推行,各地的优秀学子开始陆续被选拔,走进了皇家书院。书院之中,气氛热烈,年轻的学子们怀揣着梦想,盼望着能在这里改变命运。
“你听说了吗?吏部有个主事说了,以后凡是书院出身,一律不取!”一名来自京城的学子悄声说道。
“我听说了!”另一位同学紧锁眉头,眼中流露出一丝不安,开口说道:他们怎能如此过分?只因我们出身贫寒,便肆意折辱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