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夏国那巍峨庄重的金銮宝殿之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阳光透过琉璃窗棂,洒下一道道金色的光束,将殿内照得亮堂堂的。皇帝刘坚身着明黄色龙袍,端坐在那象征着无上权力的龙椅之上,面容威严而沉静,深邃的目光扫视着下方的群臣。
文武百官整齐地分列两厢,身着各异的朝服,神色恭敬。这时,身形略显佝偻却透着精明的大太监黄锦,迈着细碎的步伐向前,手中拂尘潇洒地一甩,那尖细而又悠长的声音瞬间在殿内回荡开来:“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话音刚落,文官群臣中,一位身形清瘦、面容略显拘谨的官员快步走出,正是新任的礼部侍郎高国立。想起之前的礼部侍郎崔灿,因崔家通敌叛国的大罪,官职被罢免,如今正被关押在暗无天日的天牢之中,一同被押的还有朝中众多崔姓族人及其家属,只等秋后便要问斩,高国立心中不禁泛起一丝复杂的情绪。
高国立整了整衣冠,恭敬地躬身行礼,声音洪亮而清晰:“启禀陛下,如今高句国的国主高世君,一直居于会同馆内,每日都急切地询问陛下是否答应他的请求。之前微臣一直在委婉搪塞,然而如今已经过去了半月有余,此事实在不能再拖延下去,还望陛下早做决断!”
刘坚微微颔首,目光在群臣脸上一一扫过,沉稳地说道:“既然如此,那就有请诸位大臣一同来议议吧!”
一时间,朝堂之上议论纷纷,支持与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一场激烈的争论就此展开。
正值朝堂之上群臣争论不休之时,一位传旨官匆匆步入大殿,身姿挺拔,声音清朗而洪亮:“启禀陛下,高句国国主高世君和安国公陆肖,此刻正在殿外求见!” 这一声通报,如同一记重锤,瞬间打破了朝堂的喧闹。原本争得面红耳赤的大臣们,像是被施了定身咒,刹那间安静下来,纷纷整理朝服,迅速回归本位。毕竟这是庄严的朝堂,有外国国君前来觐见,稍有差池便是殿前失仪,轻者罚俸数月,严重的甚至会被罢官免职,前程尽毁。
龙椅之上,刘坚神色威严,目光如炬,缓缓扫过殿下群臣,随后沉声道:“宣!”
片刻之后,殿外走进两人。为首的是高句国国主高世君,他身形清瘦,一袭华服却难掩身心的疲惫。二人来到御前,整齐地躬身行礼,声音洪亮:“小国国主高世君参见陛下!”
“臣安国公陆肖参见陛下!”
刘坚脸上浮现出一抹温和的微笑,和声说道:“高贤弟免礼,此番前来,不知有何事要与朕说?”
高世君恭敬地抬起头,神色诚恳:“启禀陛下,之前臣提出的诸多条件,事后思量,自觉过于苛刻。这几日,臣反复斟酌,深思熟虑,最终决定率领高句国归顺夏国。往后,臣便想留在京城,安享余年,还望陛下成全。”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一片哗然。大臣们面面相觑,眼中满是震惊与疑惑。这位高国主莫不是疯了?竟要将整个高句国拱手相送。这意味着夏国开疆扩土了,虽然估计还要经过一场战争,但是毕竟名义上就是夏国的了。这可是近百年来从未有过的大事。夏国多年来一直受外敌侵扰,国土甚至有所缩减,如今竟有这等好事,怎能不让人激动。众人心中都清楚,这等功绩足以载入史册,谁都不想错过这青史留名的机会。
刘坚依旧面带微笑,摆了摆手:“哎,贤弟这是说的哪里话。朕不过是帮你夺回本就属于你的土地,怎会觊觎你的国家。若此事传出去,不明真相之人,还以为朕趁人之危,强取豪夺呢。”
高世君连忙向前一步,急切说道:“陛下此言差矣。陛下助我平乱复国,此恩如同再造。如今我国元气大伤,民生凋敝,唯有并入夏国,才能保百姓安宁。况且陛下圣明,定能让两地子民共享繁荣。臣自愧难当治国大任,甘愿在夏国做一普通百姓。”
刘坚微微皱眉,面露犹豫之色,将目光投向殿下群臣,似在寻求他们的意见。这时,一直站在一旁的老王爷刘广,迈着沉稳的步伐走出,他轻抚胡须,不紧不慢地说道:“陛下,此乃天赐良机。高句国虽地域狭小,但其地势险要,山川纵横,若能纳入我朝版图,对于边防防御而言,犹如增添一道坚固的屏障。且高国主诚心归附,这是顺应民心之举,望陛下莫要错失。”
众臣纷纷点头,随声附和:“王爷所言极是!”“此乃国之幸事!”
刘坚沉思良久,缓缓开口:“既如此,朕也不愿辜负高贤弟的一番美意。但朕需昭告天下,高句国归入夏国之后,原高句百姓皆为朕之子民,朕定会一视同仁,绝不允许有欺凌之事发生。” 高世君听后,大喜过望,再次跪地拜谢,随后退下。
高世君刚走出大殿没多远,原本安静的皇宫大殿瞬间炸开了锅。大臣们三五成群,交头接耳,兴奋地讨论着刚刚发生的一切。
刘坚端坐在龙椅之上,龙颜大悦。脑海中不由自主地回想起昨日与安国公陆肖的密谈,陆肖提出了两条计策:一是凭借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高句国国主高世君主动献出高句国;二是若劝说成功,便由他挂帅出征,武力夺回高句国。那时,刘坚虽对陆肖的能力颇为认可,但心中仍存疑虑。可如今,高世君竟真的在陆肖的劝说下,前来献国,这实在是意外之喜。刘坚心想,这陆肖果然不负所望。
就在众人对高句国归降之事议论纷纷,朝堂之上一片嘈杂之时,太子刘景和二皇子刘轩突然同时上前,整齐地向刘坚行了一个大礼,而后异口同声地说道:“请父皇恩准儿臣率军出征!”
刘坚原本还挂着微笑的面容瞬间僵住,他的目光在眼前这两个儿子身上来回扫视,眉头不自觉地紧紧皱了起来,眼中满是疑惑与担忧:“你们想出兵收复高句国?”
太子和二皇子对视一眼,再次齐声说道:“儿臣愿意为父皇分忧。”
刘坚神色一凛,语气变得格外沉重,质问道:“你们带过兵打过仗吗?你们可知道战争的危险和残酷?那可不是儿戏,稍有不慎,便是生灵涂炭,国之危亡!”
看着二人一脸迷茫,眼神中透露出对战争的懵懂与无知,刘坚心中涌起一股恨铁不成钢的情绪,语气也变得严厉起来:“你们什么都不懂,就不要去添乱!苏文岂是那么好战胜的?他在高句国经营多年,根基深厚,军事谋略也不容小觑。你们以为出征是去游山玩水吗?还不快退下!哼!”
太子和二皇子见父皇动了真怒,心中惶恐,连忙躬身退下,不敢再多言一句。
刘坚看着二人退下的背影,微微叹了口气,而后挺直了身子,高声宣布:“朕任命,由安国公陆肖带兵去收复高句国。”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瞬间一片哗然,众人的脸色瞬间变得极为难看。那些世家大族,心中对陆肖的恨意来自崔家。崔家灭族之事,让他们与陆肖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尽管世家之间平日里也明争暗斗,但在他们看来,当初崔家与他们总归是同一阵营之人。如今,陆肖若再立下收复高句国的大功,权势必将更盛,他们又怎能咽下这口气?
勋贵们同样不愿意看到陆肖领兵出征。陆肖在龙城时,杀了不少勋贵家的亲人,这梁子早已结下。如今陆肖在甘州已是一方封疆大吏,行事作风强硬,对他们这些勋贵从未有过好脸色,他们在甘州毫无插足的余地。若再让陆肖拿下高句国,他们更是捞不到丝毫好处,心中自然是百般抵触。
就在众人心中不满,户部侍郎周谦率先站了出来,说道:“启禀陛下,如今国库空虚,实在难以维持大军出征的巨额消耗。而且,所存粮草也不多,恐怕难以支撑一场大规模的战争。”
工部尚书徐世鹏紧接着上前一步,拱手说道:“启禀陛下,眼下兵器铠甲等物正在紧锣密鼓地建造之中,但短时间内确实难以完成。没有足够精良的装备,大军出征,如何能确保胜利?”
兵部尚书公孙举也连忙出列:“启禀陛下,现在京城除了肩负保卫皇城重任的御林军之外,其他军队已经无兵可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兵力,这出征又从何谈起?”
紧接着,吏部官员诉苦说没有成熟的地方官员可以派去管理高句国;刑部官员表示找不到合适的人去监督出征军队;甚至连向来远离军事的翰林院都有人站出来说,没有人员参与历史记录工作,好像这大军出征,没有翰林院的记录,就无法进行一样。
这一连串的反对声,让陆肖和刘坚都哭笑不得。没想到竟遭到所有人的极力反对,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悲凉和愤怒。
陆肖缓缓转过身,目光如刀,冷冷地扫过那些反对的官员,眼神中闪过一阵寒光,一字一顿地说道:“你们说的这些问题,我都能解决,不需要你们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