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无锡府。曾经的东林书院,再到前两年修建起来的江南大学,再到前不久又被南京朝廷下令改回原名的东林书院门前,攒动的人头,早已经将这片街道挤满。更有无数的百姓不断的朝着这边跑来,爬上房檐,爬上墙头只为看一看热闹。
“拉!”
那挂着顾宪成手书的东林书院的牌匾下,一名年轻的明军将领在不屑的看了一眼过后,立刻重重的挥下手。
砰~
上百匹早已经等待着的战马立刻齐齐用力,拉着那栓在木质房梁各处的绳子齐齐发力。这所始建于北宋年间,后来在顾宪成的修缮下焕然一新的东林书院大门,顷刻间便彻底的垮塌下来。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再大的雄伟理想此刻只不过得过眼云烟,最终只是留下这一地不断飘动的尘烟。
在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一直有着一种最真挚的“家”的概念。同样,大明朝的读书人也有着“书院”的憧憬,书院对于他们来说何尝不是自己的第二个家呢?在这间不算大的书院之中,他们有的人在此度过了十年,二十年甚至有人一辈子都是在里面度过的。
也正是由于传统国人的“家”文化盛行。扒人房子就和扒人家祖坟一样。而现在这座象征着江南文脉,牵挂着无数士子的心的东林书院,在那由他们开山鼻祖顾宪成所手书的“东林书院”四个大字的匾额重重摔下来的那一刻,何尝不是意味着这座无数东林士子的根基被彻底的敲断了。
尘埃散尽,负责拆迁的明军士兵缓缓的走进这一堆废墟之中。那破烂的砖块木石下,那南京朝廷最新篆刻用来纪念东林书院开学的大红色牌匾,上面镀金的四个大字还在闪烁着阵阵光芒。
“呸~”
士兵们不屑的朝着那暴露在外的顾宪成的名字上吐着口水,不断的用脚在那几个大字上撵了又撵。
“还是一把烧了吧!留着这东林书院也是一个祸害,祸害了咱们大明朝多少人!祸害了多少兄弟。要没有这个狗屁顾宪成,培养出这样一群狼心狗肺的玩意,咱们怎么会有这多兄弟死在江南!他们本该战死在对抗鞑子的战场上!”
满眼带着泪水的明军士兵,越想越愤怒,不断的用力,一脚一脚狠狠的踹在那匾额之上。
这一天,东林书院燃烧起来的火很大,大到那不断升腾起来的黑烟深深的刺痛着所有江南士子的心。而这座明朝末期,乃至中国文化史上都有极大影响的,无数读书人心中的圣地,也跟随着那不断飘零的烟霾缓缓的消失在这个世上。
被士兵押送过来的江南士子们此刻全都被如同剥皮抽筋一样,落寞的在士兵的押解下静静的看着自己心中的殿堂逐渐消亡。
读书人有着一种特殊的归属感。无锡的街头巷尾,这靠近东林书院的街道旁边,此刻还有不少的漏网之鱼,如同下水道深处的老鼠一样,胆怯的爬了出来,躲在阴暗的角落中,黯然的流下泪水。
江南文人的根断了……
落寞的士子们魂不守舍的静静的走在这温暖的江南小城中,走向那张开着大门的衙门。
太湖之畔,此刻正值樱花盛开时节。鼋头渚上那娇嫩嫩的樱花林,正赋予这这个春天以独特的美感。只是在这牵动人心的美嫩之中,总有不少人的心被东林书院的覆灭而深深地牵挂起来。
作为继顾宪成,钱谦益之后东林一脉第三代的当家魁首,逃亡之中的张溥还是冒着大不韪悄悄的赶了过来。
当看着那不断升腾起来的烟雾,在那做他心中的圣殿之中燃烧起来的那一刻,这位想要依靠自己的才华,成为文官翘楚,成为张居正一样宰辅的刚强的男人还是重重的跪了下来,看着消亡中的东林书院的眼中不断流下深沉的泪水。
这位如今江南文道上的所谓第一人,以一篇五人墓碑记在江南文坛上火速出圈,可也正因为他坚信东林先生所教导的理论而殒命。
风声雨声读书,国事家事天下事。如此这般思想杂乱,又怎么能安心着书立传,万世流芳!东林不是错,错的是他们太过空洞,或许现在的一句话对这群在明朝灭亡中起到极大作用的文官们是一个极为正确的评价“理想主义者”,一群不找实际,只知道内斗和拼命维护自己利益的理想主义者。
……
苏州府的大堂上,这里一切还如同往昔一般。只是在李起元这边杀边打边拉的策略下,苏州城又重新恢复到了平静之中。
凡此种种,皆为过往。一座座文坛的消融,那便也注定了将会有新生职物快速的将它们取而代之,这是人类社会几千年来亘古不变的真理。
东林书院没了,复社没了,可是江南的文坛并不会沉寂,这座承担着中华文化绵延的城市并不会消失。
苏州府的大堂上,李起元那苍老的脸庞上早已经充满了笑容,在苏州城他杀了这么多人,可他也真真切切的在为苏州城的百姓在谋一些实事。
“批了!”
吴甘来用着诧异的眼神死死的盯着李起元兴奋的大声呐喊道。
“批了,陛下答应了,除了复建江南大学外,在苏州成立苏州大学,校训: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另外中学,小学也将全面推广开来,只希望以后的苏州的士子们,江南的士子们能安安静静的读书,安安静静的治学……”
“大人,张溥在无锡抓到了……”
一道声音打断了李起元,看着这样一则好消息,李起元那高兴的脸庞上重新回归了平静。什么也没说,只是挥了挥手,示意着在场的所有人全部离开。
静静的看着这座古老的苏式园林内所正在焕发的一切,没人知道李起元在想些什么。或许他想到了那当年在朝堂上敢打敢冲的顾宪成,想起了那老城谋国的赵南星,想起了无数活跃在大明朝堂上的东林士子们。
东林不是错,错的是他们党同伐异,错的是他们结党营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