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街,吏部署衙。
尽管已是快到了下值的时辰,但吏部署衙的官厅中仍不时传来些许争执,引得偶尔路过的官吏下意识放慢脚步,以免惊动了官厅中的绯袍重臣们。
从天色大亮开始,除却辞官回乡的东阁大学士韩爌以及出缺的刑部尚书,余下的六部九卿均是齐聚于此,在吏部尚书周嘉谟的主持下进行廷议。
像往常一样,此时官厅的气氛仍是有些\"剑拔弩张\",各执一词的朝臣们面红耳赤,极力推荐自己心目中属意的人选。
或许是知晓东林\"大势已去\",次辅刘一璟显得十分豁达,不时便与身旁的首辅方从哲耳语几句,好似全然不受周遭环境的影响。
但在官厅右侧,同为东林出身的督查院左都御史张问达却显得\"斗志昂扬\",激昂的话语掷地有声。
\"元辅,漕运总督位高权重,一举一动都将牵扯到数十万军民百姓的生计,非能臣难以坐镇。\"
\"南京户部右侍郎李养正曾奉命巡按两河,政绩卓越,实乃漕运总督的不二人选。\"
因为日头偏西,人满为患的官厅中光线已是有些昏暗,当值的吏员们虽然及时点燃了宫灯,但却将众臣的神色映衬的愈发深邃。
\"李养正..\"
闻言,坐在首位的内阁首辅方从哲便下意识的眯起眼睛,于脑海中回忆起这位被张问达极力推荐的同僚,其余的朝臣们也大多露出了深思之色。
与前几次廷议中,被张问达举荐的\"东林骨干\"相比,这位官至南京户部侍郎的李养正立场还算中正,而且确实曾于万历年间奉命巡按两河,对于漕运政务多有了解。
后来这李养正还因为任上政绩斐然,被擢升为敛都御史,巡抚河南,成为坐镇一方的封疆大吏。
\"如若诸位大人没有异议,\"半晌,在张问达有些惊喜的眼神中,首辅方从哲缓缓开口:\"便暂且将李养正作为漕运总督的备选,并将其报予天子知晓,恭请圣裁。\"
虽然曾把持漕运十余年之久的李三才已然伏诛,但运河延绵千里不绝,不知有多少官吏曾受过他的恩惠。
如此情况下,确实不能贸然派遣\"重臣\"坐镇整饬,而是当以\"能臣\"优先,逐步去除漕运中的陈年旧疾。
\"附议。\"话音刚落,次辅刘一璟便不假思索的点了点头,同时意味深长的瞧了一眼故作镇定的张问达。
前些年,朝中党派林立,关系错综复杂,那李养正虽然不是\"东林出身\",立场也算坚定,但私下却与前些时日刚刚主动请辞的孙慎行以及大理寺卿邹元标交好。
\"附议。\"正愣神的功夫,正式执掌礼部的何宗彦便点头附和,其身旁的朱国祚也是有些迟疑的点了点头。
漕运事关大明的经济命脉,务必处处小心,绝不能像天子整饬京营那般\"大动干戈\"。
此等局面下,或许立场相对中立的李养正,已然算是最好的人选了。
\"如此,便将结果报予天子知晓吧。\"
见不远处的兵部尚书王在晋,户部尚书毕自严等\"帝党\"也没有像之前那般反对,首辅方从哲便斩钉截铁的吩咐道,身旁早有吏员飞快的记录好一切。
\"诸位大人,\"就在官厅中众臣颇有些如释重负,觉得解决了一件\"麻烦事\"的时候,吏部尚书周嘉谟便有些突兀的起身,并拱手道:\"漕运总督的人选拟定,接下来便该讨论蓟镇总督的出缺了..\"
宫中旨意来的实在是过于突然,但天子作风向来如此\"果断\",他也只能被迫接受。
\"蓟镇总督?\"
闻言,左都御史张问达和大理寺卿邹元标等朝臣的眼睛便是一亮,旋即有些殷切的看向面色复杂的吏部尚书。
昔日蓟镇总督文球致仕的时候,他们东林党便曾为了这个职位而\"大打出手\",并直接导致了中流骨干孙慎行黯然离场。
\"都御史袁应泰素来知兵,可担此大任。\"彼此交换了一个眼神过后,大理寺卿邹元标便有些兴奋的嚷嚷道。
曾几何时,他们东林党几乎占据了朝堂间的半壁江山,但自从天子即位以来,却是不断的\"损兵折将\",就连那叛徒杨涟和左光斗也被天子委以重任。
如今朝中六部九卿的位置大多被天子心腹掌控,他们东林短时间内怕是难以扭转颓势。
如此情况下,只能将希望放在那些代天巡狩的封疆大吏之上。
\"蓟镇乃是京师门户,眼下突然廷议,是否有些仓促?\"短暂的沉默过后,兵部尚书王在晋便是有些不满的开口。
如此显赫的位置,至少也要好生斟酌几日,方才能够挑选出合适的人选,岂能如此随便?
\"且先讨论一番吧。\"轻轻摇了摇头,示意还打算争论的兵部尚书暂且闭嘴,首辅方从哲便若有所思的提议道。
这周嘉谟可是三朝老臣,资历甚至比他这位内阁首辅还要深厚,岂会如此不知晓轻重?
无需多问,此事背后必然藏着众人不知晓的隐情。
闻听耳畔旁响起的声音,面色发苦的周嘉谟顿时向周嘉谟投去了一个感激的眼神,他总不能说此事乃是天子心血来潮,临时派遣内侍通知吧。
\"蓟镇乃是京师门户,且与辽镇遥相呼应,当以历经军事的能臣坐镇。\"见首辅开口,兵部尚书王在晋便不再纠结事发突然,转而以有些生硬的口吻呼喝道。
此话一出,吏部署衙官厅中便是响起了窸窸窣窣的议论声,更有朝臣下意识的看向坐在角落处,以少詹事身份代掌詹事府的孙承宗。
早在去年五月,朝中第一次因\"蓟镇总督\"的出缺而众说纷纭的时候,作为\"帝师\"的孙承宗便在王化贞,袁应泰等\"备选人\"接连失利之后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
而当时,兵部尚书王在晋的态度也是十分坚决,执意举荐有行伍经历的能臣整饬蓟镇,话里话外满是对\"帝师\"孙承宗的不屑。
但谁也没有料到,即便时隔一年之久,兵部尚书王在晋的态度依然没有产生半点动摇。
须知,这孙承宗可不同于寻常的\"东林\"官员,那是实实在在的帝师,隔三差五便会进宫为天子讲学,地位不容小觑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