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带着胡鸾仙出了白鹿洞书院后,又逛了一转,来到了一座草堂前,草堂修葺得挺精整,显得既朴实又大气。草堂牌匾上书“成都草堂”四个大字。草堂东边有座桥,叫万里桥。其实那桥并不长,仅有二三十丈而已,只因取万里来归之意命名尔。南面有潭水,称为百花潭。潭周边倒是百花盛开,景色甚美。
张三丰他们知道这是来到了诗圣杜甫所设的论道场。里面挺热闹的,似乎人还不少,正在开诗会一般。
胡鸾仙怂恿道:“三丰,你的诗也写得好,不如去会会诗圣杜甫如何?”张三丰摇摇头道:“杜甫擅长律诗,而我素来不喜拘谨,从来不作律诗,岂可班门弄斧?”
胡鸾仙却道:“儒家那些酸腐文人,常喜雕章琢句来自诩文化修养高,从而轻贱他人!你的诗又不赖,去会会他们,也好显显我道家于文学之道也不差!”不待张三丰应允,挽着张三丰就往草堂大门而去。张三丰无奈,只好随她进了草堂。
杜甫草堂,原叫成都草堂。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带口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辗转来到成都。公元760年春,在友人们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公元761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他的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狂夫》)中提到的便是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因四川节度使严复举荐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故他又被称作杜工部。
整个草堂占地还是挺宽的。在张三丰看来,比林正英终南山那药王庙要宽,比飞绥子崆峒山那道观又略小些。
大门口两侧书有一副对联,曰“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出自杜甫诗《怀锦水居止二首》。
进入大门,便是一道小柴门,由手颈粗的木棍竖排钉成。其实这才是杜甫当年亲自建造的院门。因低短矮小,杜甫亲自命名为柴门,原本上搭茅草,十分简陋,故而杜甫诗中又称之为“蓬门”。但张三丰他们看到的茅草都修葺得极为整齐利落!柴门两边就是篱笆墙,篱笆墙内才是大院。大院中间是一条花径,两旁栽满了花木。故而柴门两侧也有一联,曰:“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亦出自杜诗,以示主人的恬淡疏懒与好客。花径两边是菜园。这是因为杜甫迫于生计,只能利用园坝开垦来种菜以自给。园中青菜倒也长得嫩绿油亮,颇讨人喜!整个环境显得朴素自然而又干净利落,但并不单调,反而透着浓浓的田园气息!
过了花径尽头是影壁,按中国风水学术而建,是为了用来遮挡堂屋大门,免得形成堂屋大门与院门直接对应相通去了。因为中国风水建筑上忌几门相通,说那样会人丁不旺。
绕过影壁,就到了草堂堂屋大门。大门上一匾书有“大雅堂”三个遒劲大字,为颜真卿所书。这当然属于后人集字而成!因为连“大雅堂”之名也是黄庭坚写了《大雅堂记》才起的,杜甫并没有给自己的茅屋命过名。
整排茅屋有八间,除开堂屋、厨房、饭厅、书房外,仍有四间卧室。可见杜甫子女还是不少的。茅屋还是比较宽敞,采光也很好,显得很是清朗。
堂屋内,这时正是高朋满座,正相谈甚欢。
由于张三丰二人造访,一时大家停了下来。杜甫听闻有人又来了,忙从堂屋内出来相迎。但他却不认识张三丰,故未先行行礼。
张三丰揖首行礼道:“未学紫徽仙界张三丰、胡鸾仙,拜见诗圣!”胡鸾仙也赶紧跟着行礼。
杜甫连忙还礼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天下诗人是一家!里面有请!”
张三丰他们进了堂屋,见坐了满满一大屋子人!杜甫把张三丰二人引到上席,向大家说道:“这是两位来自紫徽仙界的朋友,且由他们自我介绍下吧!”
于是,张三丰向大家一礼后说道:“未学张三丰,见过众位诗家!”
随后,胡鸾仙也作了自我介绍。
但众人听后,皆不作声。显然都没有听过二人名号。倒是胡鸾仙吸引了不少眼球,许多诗人竟有些痴了!
杜甫命人未位赐座,这才打破了尴尬。不少眼睛还在追踪着正在入座的胡鸾仙。杜甫也看在眼里,清了清噪子说道:“各位诗友,大家还是继续探讨该如何写好诗吧!”
有个诗人站起来说道:“当今之世,谁人的诗能写得比杜工部好?若说如何才能把诗写好,最有发言权的还是诗圣您吧!我等先前杂七杂八地说的那些,仅个人之点滴心得而已,顶多是点儿小法门,算不得写好诗的系统法则。我等还等着聆听诗圣您主讲教诲呢!”
杜甫摆摆手道:“若说诗写得好,我哪里能及诗仙太白!我那些诗,枯槁瘦硬得很,就如我这百年病身一般,只配拿来做干柴发火。今日诗会,便是欲集百家之长,而寻得作诗之道,也能把诗写得如太白诗仙那般行云流水、飘逸自然而又气象万千的呢!我哪配做主讲?可惜太白兄还久久未到啊!否则倒可让他来为大家主讲。但也不能让大家一直干等下去吧?所以,各位还是继续各抒己见吧!”
听杜甫如此一说,有位先前盯着看胡鸾仙盯得甚紧的诗人,因见胡鸾仙坐下后都挨张三丰很紧,手也一直挽着张三丰的手臂,心里有些不爽,便提议道:“刚才才来那位诗友,面生得紧,也素未闻听过他的大名,不如先听听他有何高见吧!”
在座好些人皆有此意,便都鼓起掌来,以示“欢迎”!胡鸾仙不明就里,松开了挽着张三丰的手,还特意抓着他的手臂,把他往上轻轻提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