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鹤的名望暴涨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使了大量银子让人回京打点,在这个皇上没钱也犯愁的时代,这招可谓是一大杀器,一下就使朝中有力人士对杨鹤的观感大好,更重要的,这也从侧面证明了陕北大捷确然是确凿无虚,大伙儿为杨鹤唱起颂歌来也少了将来打脸之忧。开玩笑,他又不是陶朱邓通,也不能屙金尿银,若非是真的大败流贼,捞了一大笔银子,哪会有这份好心来与大伙儿分润?
说起来,打仗这活计从古到今都是金山银海,但也要他娘的有这个本事去挣!大明朝在辽东跟东虏打了这么些年,死了多少人,光游击以上有将军名号的就砍了一大堆,有的是被东虏砍的,有的是打败仗被自己人砍的,辽饷虽多,真能挣着银子的也没几个!
这杨鹤当真是个有本事的,书生领军,算来还是初阵,就能使动了这许多丘八,不声不响就漂漂亮亮地把事情给办了,而且钱没花多少,人没死几个,有名有姓的将官就战死了一个卫指挥而已!这个责任当然也不能算在老杨头上,卫所兵是个什么成色大伙儿心里都清楚得很,那哪能算兵,简直就是一帮叫花子!
不出意外的,在这样的朝野舆论下,内阁票拟新入阁的阁僚人选名单中排在头一号的就是杨鹤!本来拟的是任礼部尚书,以东阁大学士衔入阁,崇祯皇帝御笔一挥,就将东阁改成了文渊阁!
话说这个改动可非同小可,因为后者含金量比前者要高得多!
大明朝从老朱砍了宰相胡惟庸之后就把宰相这个职位废了,搞了个内阁负责制,内阁成员被朝野称为阁老,都算得是相臣。军机大事都是这几个人商量着办,议出了结果再呈给皇帝圣断,实际最后一个步奏也就是走个过场。除了极个别重大事项,皇帝圣断个屁。还不是就批个“知道了”。
所谓“阁体重首辅”,虽然这哥几个都是辅臣,严格来说都是宰相,但彼此间也分三六九等,最牛叉的自然是衔头是武英殿大学士的那位了,又称为内阁首辅,普通阁员和初入阁的一般都加衔东阁大学士,至于衔头是文渊阁大学士的那位。通常地位资历仅次于首辅,那便是通常大伙儿所称的内阁次辅了!
杨鹤初次入阁,就直接跳过了东阁大学士直接挂了个文渊阁大学士的衔头,离首辅不过一步之遥,一下子就超车绕到了内阁中其他几位大佬前面去,以这势头,再进一步也只是迟早的事儿,由此可见其圣眷之隆!
从宫里传出来的消息,据说今上是在看了杨鹤呈上来的一封密折之后作的这个决定,这让人不禁分外好奇。老杨到底在折子上说了些什么,竟让陛下这般龙颜大悦!
如果说杨鹤以文渊阁大学士越次超擢入阁还是因为资历人望都摆在那的话,之后崇祯皇帝将其礼部尚书的虚衔改成了兵部尚书的实职就不禁让人大掉眼镜了!
这种情况虽然极少发生。一般须得有皇帝特旨,但也不是全然没有先例,仅从这点就可以看出,今上对于杨鹤寄予了何等的厚望!
对这正在京师发生的一切,吴为自是一无所知,这也是缺少情报机构的后果了,但杨鹤的入阁,说不得最大的功臣就是他,而那封密折中。也赫然提到了李崇和他两人的名姓!
说起来杨鹤能有如许财力在京中运作,与吴为的大力支持是离不开的。光是从“二王”的贼赃中杨鹤就分润了白银十余万两,再加上从十万两内帑银中多销了不少账。一进一出,三边总督大人此番陕北宦游所得竟接近二十万两!前者就不必说了,后者也要归功吴为甚多,若不是他出力赈灾,又在分赃中发扬高风亮节,杨大人带的这点银子全填了窟窿还不够,哪里还有别的想头!
再加上在安塞的所见所闻,让自诩心忧国事的杨大人不禁对吴为心生好感,颇有笼络提携之意,而吴为也正缺少朝中助力,双方一拍即合,不由惺惺相惜,无论是送年礼还是定亲,吴为都没忘了加强与杨鹤的联络往还,书信封皮上就是让他肉麻得想吐的几个抬头大字“门下沐恩小的某”,俨然以总督大人的心腹自居。没办法,这也是久经官场的李崇强烈要求他这么写的,老丈人现在对女婿的前程可是上心的很!
除了年节孝敬丰厚无比,更让杨鹤看重吴为的是他在书信中提出的各种对时政的建议。在其中吴为挑紧要的介绍了不少自己在安塞的发展思路、发展过程和相关举措,虽然仍只是只鳞片爪,但都是超越这个时代的见识,象杨鹤这样的大行家自是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不凡来。尤其是其中一些诸如“解决群众温饱问题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之类措辞更是让人耳目一新!
杨鹤早就提出了“培养小民元气”的观点,万历末年三大征劳师糜饷,将张居正秉政时明朝好不容易攒下的一点老底子都抖落个精光。萨尔浒一役后辽事勃兴,朝廷为之加派赋税,大肆搜刮,给老百姓增加了沉重的负担,再加上小冰河来袭,气温下降,年年旱蝗不断,小民百姓早已元气大伤!
兵从哪里来,饷从哪里来,还有这许多达官显贵、皇家宗室都讲豪华的排场,要过奢侈的生活,这一切无一例外都是取之于民间!而小民百姓纵是浑身是铁又能打得几斤钉!
这些年来,民间疲敝之象已十分明显,赋税年年都不能足额征收就是最好的证明,而且逋欠未缴,新赋又生,贪官滑胥又上下其手,这一切都日渐造成了民不堪命的严重后果!
如果再不重视发展生产,改善民生,只是一味加征加派,就算今天平定了一个陕北,说不得哪天又冒出来个晋北,苏北。
所以杨鹤在崇祯刚一即位时便大声疾呼,要“培养小民元气”,虽然深得崇祯赞同,但囿于见识的局限性,他也提不出什么具体的好办法来。而吴为不仅思路与其不谋而合,而且所提出的具体建议正好弥补了他的短板,说出了许多他想说而说不出的话,提出了许多他想提而提不出的法子,字字句句都搔到了他的痒处!
更妙的是,吴为极为知情识趣,不仅不居功自傲,而且话里话外都将这些创意和措置都归功于杨鹤,言之凿凿自己是在其思路启发之下予以实践而已,一切都是总督大人的功劳,天可怜见,杨鹤自己都不知道“培养小民元气”六字竟然还能生发出这许多大道理来!
但这不妨碍他笑纳吴为的好意,在向崇祯的奏折中将安塞乃至陕北发生诸多变化的功劳有意无意地轻轻归于自家名下,但他也没白占吴为便宜,依足了官场规矩,投桃报李,在有功人员的议叙中重重提了李崇吴为二人一笔!(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