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初十,劳石济赶在中秋节前,将干娘护送到莱州府,算是不负义父所托。
他这趟可没白跑,之前央求“义父”给办的事情,赵明诚已经帮他办妥。
这里有个知识盲点,莱芜监不在莱州,而是归属济南府,在泰山东面百里之地。
距离“大明岛”基地,海陆加起来五百多里,而徐州的利国监和大明岛相距六百多里。
自汉代以来,就一直是山东半岛冶铁中心,莱芜监“铁坑三,鲁北、铜务等十八冶”,分布在牟汶河两岸。
一冶百人起,这里也有近两千专业冶铁工,还没算挖矿选矿的劳工,年纳铁课二十四万斤起,实际产量五倍起。
按照现代的话说,莱芜铁业可是当地支柱型产业,上下游相关利益分配,“规矩”已经约定俗成。
数万人口在这行吃饭,谁敢擅自动这块“饽饽”?众怒难犯啊!
所以朋哥从未打算去那边折腾,能花钱办的事,就花点钱呗!
如同他的作战风格一样,“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跳出思维定式,立马海阔天空。
莱州下辖掖县、胶水、即墨、莱阳四县,州治在掖县,而朋哥的目标是莱阳县。
那里有座不为人知的磁铁矿,有人要说了,不为人知你如何去寻?
很简单啊!拿着勘风水的罗盘去就行了,延伸去探访,只要找当地有名的风水先生就行。
古人不知道相关的知识,或者知道一点,也会归结于地脉风水之说。
当一个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风水先生,举着罗盘,发现里面阴阳鱼乱转、南北不分之时,这破地方还能有好风水?
随着今年朋哥在高丽的大规模动兵,各基地对甲胄、兵器尤其是火器,产生成倍的需求。
原本从莱芜购买的生铁已经“求大于供”,更坑爹的是人家还坐地起价,爱买不买。
朋哥能让人掐脖子?姥姥!
莱阳这边的探矿行动,去年就已经开始,并且已经准确定位了矿山,只要挖开十几米厚的覆土,下面都是优质的磁铁矿石。
更妙的是离五龙河不远,用船运直接送到五龙河入海口的丁字湾,再装上海船运往大明岛。
整个流程很清晰,大片的“荒山野岭”也被买了下来。
和莱阳县知县的关系,因为之前“合办”马家(海鲨帮二首领),有过利益之交,所以这些事都不成问题。
今年已经开始小规模的试开采和试转运,一切都很顺利。
就是特么的不敢甩起来搞!
为啥?
历朝历代对民间开矿,都高度警惕,动辄数千的青壮聚在一起,天然就是最好的兵源。
没台面上的人担保的话,人家莱阳县里面的官员可不敢冒这个风险。
如今有了“太守”亲自关照,家中子侄在这边做点“石炭”生意,下面人还敢有什么意见不成?
“二八抽分制”是大宋国策,估算个大致的份额,每年上交两成所获,当然是折成钱款,不然县库可没地方堆煤去。
是的!开的是煤矿,可不敢提铁矿,一提立马被收为官营,谁不知道那就是钱。
为此,劳石济还真的开了两处煤矿,一处烧木炭场,面子上谁也说不出话来。
可不敢再这边搞化铁炉,那个烟火常年不熄,只要不是瞎子都能看见。
有了州府、县衙的背书,挖“煤矿”就是正经的生意,可以甩起来招人,大规模的输出。
相关的好处当然必须到位,从上到下“排排坐、分果果”。
这点小钱,和大明岛每年动辄十万贯起的购铁款相比,九牛一毛而已。
最关键的是不被人锁喉威胁,老子想挖多少挖多少。
从莱阳“矿区”到大明岛全程水路只有三百里左右,去掉装卸时间,筛选过的铁矿石,五天也就能出现在化铁炉里。
水运的成本相比陆路十分之一都不到,而原来从徐州利国监发来铁料,需要半个多月;从莱芜监也要十三天左右。
一路上还要打点,加上人员开支等等,红武军最初的装备,都是用市价一倍多的代价,硬着头皮承受。
如今最便宜的是皮岛铁场,相当于无成本的输出,大量的俘虏吃着土豆拼命劳作;
大明岛这边拥有了自己的“铁矿石、煤、木炭”来源,支出的成本其实就是人工费用,相比之前的费用,省了五倍都不止。
也就是说,每年只要支出两万贯左右,这里面还包括给官员们的贿赂,太特么划算了啊!
现在红武军的两处军工,全力开动,不惜一切代价为军队提供充足的军备。
尤其是铁炮、火绳枪、缺口太大,必须全力以赴!
……
劳石济喜滋滋的去莱阳主持大局,而赵明诚可就惨了。
纸是包不住火的!
最熟悉你的人,除了你自己,就是你的枕边人。
现代有句俚语,话粗理不粗。
“每一个被无数人仰慕、艳光四射的女星背后,都有一个头疼按期交公粮的男人”。
再好吃山珍海味,天天吃也有吃腻的时候。
尤其是成婚二十年以上的夫妻,能坚持不分床睡的,都是狠人!
男人是理性的,尤其是手握权力之后,沉迷其中、难以自拔。
赵明诚原来和娘子共同的“金石”爱好,那怕当了衣裘,也要手牵手去大相国寺,精心挑选心仪之物的浪漫,早就烟消云散。
知州衙门的后院,清照姐姐来到官人的居所,触目可及的四壁空空,一看就知道这臭男人就很少住这里。
再没有原来家中可供随手翻阅的史书,也没有可供把玩的金石器物。
离开熟悉的青州老宅,追随官人到三百里外的异乡,放弃安逸的闲居生活,在这里没有一个相熟的朋友。
最需要官人慰藉之时,赵明诚却忙于“应付公事,无暇分身”,言不由衷的喧寒问暖,这才来半个月,有一半时间她独守空房。
易安居士可不是普通女子,不高兴就吵吵,人家提笔就写诗。
“宣和辛丑八月十日到莱,独坐一室,平生所见,皆不在目前。
几上有《礼韵》,因信手开之,约以所开为韵作诗,偶得“子”字,因以为韵,作感怀诗”。
寒窗败几无书史,
公路可怜合至此。
青州从事孔方兄,
终日纷纷喜生事。
作诗谢绝聊闭门,
燕寝凝香有佳思。
静中吾乃得至交,
乌有先生子虚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