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易大哥秦容带着几个徒弟,也是他小队的骨干,正在小院忙着打铁,顺便看家。
徐大海、崔辛成带着他们的两支小队,驾着“连岛号”双桅海船,贩盐到高丽还没回来。
辛辛苦苦攒了几个月,又打造出十一支火绳枪,加上朋哥自己那支共计十二支。
徐大海他们带上四支防身,其他八支今天一起拉出来,让徒弟们过过瘾。
不是咱们朋哥儿抠门,不让大家打个过瘾,是真的没那么多火药让他们霍霍。
小舅在县城里采购一部分,小院硝田产出一部分,初级原料还要提纯再加工,再配比筛制合用的颗粒黑火药。
要知道一开始硝石提纯时,汪朋不计成本,用的可是蛋清,你敢信?
(《神器谱》记载:提硝,用鸡蛋清,每硝十斤,用蛋五个或十个,视硝质之清垢如何,以为加减,不必拘数……)
也就是后来既收购又自种的大萝卜,替代了蛋清,这才把制黑火药的成本降下来。
这打的哪里是火药?每一发都是钱。
汪朋有时候感叹,幸亏只是火绳枪,要是等“佛郎机”炮搞出来,这点火药存量更是入不敷出。
还是得早做打算啊!只节流不开源怎么行?
……
火绳枪这种跨时代的武器,目前只有“连岛一期”十个徒弟才经常接触得到,并学会使用。
后期招募的新人中表现优异,被提升为队副的十人,如今才刚开始学习装弹射击,实弹打靶次数屈指可数。
按照汪朋的构想,鸳鸯队稳住战线,队长和队副亲自打放火枪,击杀眼前最具威胁之敌。
所谓阵而后战,列阵的目的就是让军官能把自己的作战意志,准确无误的传达下去,并督促士兵执行。
没有阵型,人都跑乱了还指挥个毛?
朋哥这一招叫打蛇七寸,我杀了你队正,你一个队就成了一盘散渣,杀了你一个都头,百人队就各自为战。
所以在火绳枪还没实现大批量生产前,就只能充当鸳鸯队的杀手锏,再说了,这时候泄露出去,岂不是自找麻烦?
“连岛二期”的新人,公开训练时都还是拿着大毛竹和木棍,藤牌木刀。
新人初来时,早上天亮开始晨练到朝食(十点左右),下午就安排干活并提供一顿晚饭。
朋哥也没脑残,再给他们早早就发放补助,还真不是差那一点钱,一个队十二人,多招的人就是用来优选的。
一个人的品性如何,伪装一时可以,总不能装上一个月,如果真能做到,那也算是特长了。
所以五月份夏收之前,朋哥就结合自己的观察和“小队长们”的意见,把真正能值得培养的新人确定下来。
夏收一结束,重新回来的新人就有了区别,被选为“正式工”的人,每月就有了一陌的补贴,(奖金另算)。
在原来的海边小院石墙外,新建了一圈土坯墙,两墙之间划分了宿舍区和食堂,小操场。
“正式工”有了自己的宿舍,每天跟着队长训练干活。
而不管什么原因落选的人,都准备了一笔遣散费,任谁也说不出话来。
极个别拿着钱离开的人不谈,主动央求着要留在这边,汪朋也有安排。
譬如连岛和县城之间,一支六辆驴车组成的运输队,除了负责汪朋和小舅之间物资人员的运输,还承接两地运人运货的生意。
当然明面上的东家,自然是县城赫赫有名的“黑龙大哥”,“车夫们”也算是得了个不错的营生。
一支二十余人的木工队,光是“大本营”这边的活儿,就足够支撑前期的“业务”,工具场地都是“大本营”提供的,师父是林二叔。
林二叔之所以愿意带班,一个是本身做这些活就有他一份利润,虽然不多,但是很稳定。
再一个,他也被“三桅福船”给诱惑的五迷三道,一辈子只会造小渔船,生意还差的不行,如今有机会造一艘“大海船”,实现他的理想。
所以一拍即合,造大船仅靠两个儿子打下手可不行,那要造到猴年马月去,再说了,他那点手艺也没必要当宝,县城里比他技艺高的比比皆是。
过了这村可就没这店了!
其余的三十多人,全被安排到盐村一处海边泥摊荒地,这是种不了粮食的无主极偏之地,连嵩草都没几根。
朋哥派人建了宿舍,试验着挖了几十亩阶梯式盐田。
晒盐!
其实晒盐法并不是什么高科技,严格意义上讲,传统的煮海为盐应该叫“煎盐法”,其实也要晒。
譬如盐村用的草木灰淋卤法,先将草木灰收藏于坑,待农历十一月浸以海水,翌年春,天晴日暖,取灰于亭场晾晒,至现出白光收起淋卤。
卤水入锅前,用鸡蛋投入卤中,检验卤水浓度,鸡蛋浮立于水面的为成卤,以成卤入锅烧开煎盐,省时省薪。
滤出盐卤后的草木灰再次投入“灰坑”,来年再用,越陈越好。
并不是臆想中的用铁锅煮海水,用掉的柴火够买更多的盐,疯了才这么做。
所以人家盐村每年的盐产量非常稳定,想多也多不了,近百年的老坑,和海边不要钱嵩草每年就那么多,整个流程村里人已经熟悉无比。
而朋哥的“晒盐法”却是直接将海水分层晾晒成不同浓度的盐卤水,最终直接晒成盐,不需要再用柴火煎,所以和盐村那边制盐工艺没有任何冲突。
就连这片无人荒滩,李诚都从县里直接付钱办好地契买下。
五十贯钱买了一百亩种不了粮食的海边荒滩,知情人都以为“李秀才”多少有点病。
农闲时,梁云峰、姜洋两个盐村人,拿着一串串铜钱,把村里的壮劳力都拖上,硬是在海滩上挖了一片片浅浅的、阶梯式的方块地。
挖出来的土全部运到地界上,垒起一圈土墙,遮住大部分的目光。
外面盐村那边有甘家的私盐场做屏障,而且今后产出的盐也是外卖,不和地头蛇抢生意,但总要遮掩些才行。
当然,这种海水直接晒制的大粒盐,自己吃还是要再次过滤加工,外卖的无所谓,靠着海边吃不起盐的人多呢?
大宋掺了灰土的官盐一斤都要二十五文以上,甚至还有三四十文的,而产地私盐,譬如甘家拿到的盐价才五文钱,转手卖十文给盐枭们。
朋哥这边出产的盐,只要三文钱一斤,实际上二斤盐的成本,一文钱都不到,跟白捡的一样。
产盐时间更长,就连不下雪的冬季,只要出太阳,虽然产量极低,但也总有产出不是?
汪朋一开始直接把盐往近在咫尺的山东卖,那边因为是产盐地,所以各地盐贩子多如牛毛。
搭上线就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两船在海上靠帮,直接搬进仓很是方便,没人在意你这盐从哪儿来的,只在意产量和价格。
私盐生意正式运转后,铜钱同样如水,哗哗的流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