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黑时分,孟乔芳的六万精锐,已然全部渡过渭水,在南岸扎下营寨。
靠近南岸的村镇落入明军手中,最近的离金军大营只有五里远,几乎就在眼皮底下,就在卧榻之侧。
这不仅严重限制了金军在南岸的活动范围,也让金军没有安全感。为了便于施展,这三个村镇金军必须拿到手中。
三个主要村镇的争夺,一只持续到半夜时分,因为金军骑兵的优势,明军白天不敢大举增援,使得孟乔芳在白天的战斗中,占据了兵力上的优势。
这种优势随着金军北翼集团六万大军,全部渡过渭水,而变得更加明显。
战斗持续到半夜时,新丰镇西面的杜府沟落入金军之手,三个司的明军几乎全军覆灭,新丰镇东面的零口镇,已被金军冲入镇中,明军龟缩在一座镇内大户的坞堡里坚守,交火还在继续。
坞堡是古代富人和大族喜欢建造的私人堡垒,在战乱时期特别流行,即可以防土匪,也可以防流寇,起到保护族人和财产的作用。
三座村镇的争夺,随着金军加大兵力,而向对明军不利的方向发展,到后半夜明军的援兵趁着夜色,分别赶到三座村镇附近,情况才有所改变。
三支明军,其中前往杜府沟的援军,见村落已经失陷,并未返回大营,而是东进到新丰镇,使得阮美得了两支援军,兵力增至四千人。
另一部进入零口镇后,金军见明军得到支援,随即停止进攻,转为守住已经占据的半个镇子,消化果实,与明军在镇子内南北对持。
至此两军对于镇子的第一次争夺,便暂时告一段落。
除了三个大镇子外,附近的近十个小村落,以及几个可以作为防线支撑的三四个高地,则全部落入了金军手中,为孟乔芳的施展,获取了很大的空间。
这些小村落和高地,不像大镇子一样,它们容不下多少兵力。
明军虽然占了,但是每个也就派出一个局左右的人马守卫,金军以骑兵和步军兵力上的优势,在天黑之前,便将这些地点的明军小队驱赶出了村落。
这样一来,从整体来看,明军在第一轮的争夺中,已经稍微处于了下风,不过中间最为主要的新丰镇,尚在明军手中,有这个支点在,明军北守南攻的策略还不算完全失败。
是夜,为了在天亮后大战中取得优势,金军派出大批斥候,对明军营寨进行袭扰,想要疲乏明军。
金军想着夜里明军的火炮难以精确打击,骑兵完全可以驰骋接近营寨,然后发铳袭扰,结果骑兵连连触雷,明军营外不时,便一声爆炸,腾起一团白烟,以及被掀飞的战马和金军尸体,令金军斥候胆寒,感到恐惧,于是早早回营。
明初1434年焦玉所着《火龙经》便记载了一种“炸炮”,其文是,“炸炮制以生铁铸,空腹,放药杵实,入小竹筒,穿火线于内,外用长线穿火槽,择寇必由之路,连连数十埋入坑中,药槽通接钢轮,土掩,使贼不知,踏动发机,震起,铁块如飞,火焰冲天。”
从记载可以看出“炸炮”就是最早的压发地雷,还与今天的“连环雷”相似。
这种东西戚继光就用过,还加以改进,明军近些年一直处于进攻的态势,这种防御性的“炸炮”很少使用,现在到有机会一显身手。
金军见袭扰不成,便只能各自回营,养精蓄锐,以备大战。
次日,卯时三刻,天还未亮,明军便开始埋锅造饭,大批羊群被伙头军宰杀,营中炊烟袅袅,白色蒸汽混杂着米饭香味和肉香在营中弥漫。
以前明朝的肉食并不充足,不过随着朝廷经略草原和辽东,同归义的蒙古牧民形成了一个互补,所以肉食得到了一定的丰富,特别是征伐东蒙古缴获牛羊马匹无数,朝廷将那些牛羊借给归义蒙古放牧,他们每年为兵部提供十万头牛羊,便大大的改善了军队的伙食。
这次行军,王彦为了减少从南洋调米的压力,便赶着不少牛羊随行。
辰时,天方亮,几乎就在伙头军将饭菜做好之时,明军大营吹响了绵延不绝的号角,整座沉睡的大营顿时就活了过来,无数士卒穿好衣甲,从帐篷内钻出,营中密密麻麻的人影攒动。
将士们各自领了饭菜,在营中吃喝,不多时,先吃过的明军斥候,首先奔驰出营。
明军各营骑兵,加上从临潼逃出的秦锋、谭泰的人马,大概只剩八千余骑。
这时各营的骑兵,几乎同时从营中奔出,汇集成三股,分别向南、西、北三个方向奔驰而去。
他们要先一步侦查战场,将金军的骑兵逼开,为步军占据有利的列阵空间。
向西奔驰的明军骑兵在豪格打造的战线外停下,然后分成几股,南北散开,等待步军的到来。
防线内的金国士卒,正啃着土豆和番薯,他们看了防线外的明军骑兵一眼,却没有人马杀出来驱赶。
豪格就盼望着明军来攻击他,所以并没派遣人干扰明军列阵,他希望王彦赶紧一头撞上来。
那厮不是喜欢结硬寨打呆仗,喜欢呆在坚固的工事后面,看别人撞个头破血流么?今日他便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让王彦那厮好看,让他知道自己有多猥琐,多讨人厌。
明军骑兵在金军阵线两里外站住阵脚,金军人马加紧吃饭,两边相安无事。
辰时二刻时,明军各营的士卒开始从营盘中出来,士卒们按照番号,在无数旗号的指挥下列成大阵。
到五刻时,张名振领着振武左军,加上奋威右军一部,共计三万人以两条战斗横阵,向北平推而去。
同时李过领着近十二万人向南而去,王彦则留下两万人守卫营盘,充做后军,然后领着近十万人马,向西挺进。
明金决战的战场非常广大,临潼以东,渭南以西,渭水之南,骊山之北,方圆近百里都是两军决战的场地。
这次会战,光参与合战的大军就有五十万,如果加上屯军和民夫,那人数将超过百万,足以载入史册。
这时雄鹰掠过天空,鹰眸俯瞰大地,地面上密密麻麻的都是缩小了的人影,明军给黄色的土地覆盖了三块巨大的红色地毯,大地上满是夺目的红色,如同流动的火焰。
一阵阵的号角和军鼓声慢慢从东面传来,矮墙后的金军将士纷纷直起身子,开始向东观望,入目俱是明军的方阵。
他们跟随着号鼓,踩着整齐的步伐,使得地面微微震动。
看见眼前无法计算的人马,如同滚动的岩浆一样向阵线靠近,金军士卒感受着地面的震动,从脚底一直上传到心脏,一个个都情不自禁的握紧了手中的兵器。
很快明军士卒便在金军的注视下,进入了各自的位置。
整个明军方阵分为两部,前面是孙守法统领的武卫前军和奋威军一部,共计十三个营,将近四万人。
他们列成两条阵线,前七后六,以横阵排列,后面六个营刚好在前七个的间隙后面,可以随时向前。
王彦的五万人作为中军,十六个营的兵力则以密集阵型,把他围在中间。
明军出营后,就摆好了阵型,然后保持阵型,一路进入预设的战场内,所以很快就布阵完成。
明共治九年,五月,明军主力与金军主力会战于野,随着王彦的大纛旗竖起来,宣示着大战正是拉开了序幕。
金军阵地后面,一辆高大的望车竖起,豪格登上望车,拿出千里镜观望,见明军阵中,一杆金边龙纹大纛旗下,一个身穿金甲的身影,出现在他的视野内,他顿时冷笑连连······
(感谢大家的月票,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