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面到成都的十余日时间内,诸葛亮一行人,走走停停,另受刘釜之令,巡视地方。
到达成都时,已经是三月末了。
当日间,刘釜出城相迎。
徐庶、庞统这等刘备故吏,对益州官吏而言,可能有些陌生,对刘釜来说,却是一直想要求之。
这次将荆州事务交接,能让徐庶等人,随诸葛亮入蜀而纵览全局,期间自是做了大量的工作。
面对刘釜亲自来迎,也是第一次亲见刘釜这位益州之主,徐庶等人礼仪拜之。
夜间,又有大宴,伴随着这场大宴,益州官吏和刘备故吏,两方算是熟悉起来。
及次日时,方安顿好的徐庶、庞统,另有难得归家的诸葛亮,全都准时来司署处理公务。刘釜于此的压力,瞬间轻缓了一大截。
短短半月后,四月中时,并州传来曹军进犯的消息,让两年来难得的和平之态,再次打破。
曹营这次对并州战事,准备良久,分三路来犯。
上路军,乃是大将张辽由代郡出发,攻往云中,欲拿下袁尚在并州北侧的主力,进而向南施压。
中路军,则是曹营大将夏侯惇与曹洪所率,曹洪上次受重伤,虽说保住了一条命,但落下了残疾,这次也是同夏侯惇配合,负责中路军粮草调度,与人员安排诸事。此路大部人马的目标,则是从上艾大营杀来,打算直取太原。
下路军,为于禁、曹休所领,由河内北上,兵发上党,欲从南侧,支援中路部。
太原郡,而今正是袁尚治并州所在,地理位置重要。
一旦太原有失,也就意味着并州中心的失去,带来之影响,是深远巨大。
于曹营三路大军,出冀州、河内,而向并州发起进攻时,驻守于关中法正,第一时间收到了军情,另有袁尚求援之信。
他一方面,让潼关守将马岱等人,做好对雒阳方向的防守,另一方面,按照早先的预定计划,使梁山阎行军,临晋邓贤军,以及远在灵州进行训练的马虎部,时于泥阳的马超部,四路大军,往并州支援。
这两年来,并州与凉州、关中的交通要道,多有拓宽和平整,使得行军速度加快不少。
按照预计时间,刘釜手下主将,如马超、阎行等部,不用七日即能达到预定地点,然后借助并州地势,于曹军进行阻击。关中、凉州多地官寺,甚至做好了接受来自并州难民百姓之准备。
但谁能想到,面对大举来犯的曹军,即便刘釜早派人,助力袁尚训练,甚至协助他掌控大势,然在同曹军抵挡的前五日内,驻守前线,于善无、阳邑、谷远、界休的近三万兵士,竟连连溃败,各处城池先后失守。
前线的失利,就是让在长安的法正与吴懿,也是吃惊不已。
在此关键时刻,马超等人的支援,正好提前一日到达,在关中与凉州军,接手协助之后,才让曹营的三路大军,行进来犯速度缓慢起来。
谷萴
然于前期失利下,尤其并州袁尚内部的裂痕,导致在后数日内,又有数座重镇失守,另有上万人,见曹军来战,果断投敌。
整个并州的局面,有着向曹营倾倒之感觉。
曹营三路主力来攻,而且是刚刚经过幽州作战与塞外作战的精锐铁军,足使人压得喘不过气。
袁尚与州府吏,还有这两年来势力锐减的表兄高干,另有来援于太原回合的马超、邓贤,进行了日夜讨论后,决定做最坏打算,以城池为依托,骑兵为支援,施行死守之策。进而让曹军,在往并州攻夺战中,削弱其不俗的野战实力。
时间飞逝,今日已是五月十七。
晋阳城的上空,为乌云覆盖,隐有雨滴下落。
从曹军三路来战,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时间。
按照成都早先传来,另使并州将领达成一致的死守城池策略,极大减缓了曹军占领的速度。
但在法正、吴懿与袁尚、高干通信中,并不认为,此时乃是集结本方主力,完成对曹军反击的时候。
一月时间,曹军士气正盛,而并州主力,在战时刚开始十余日内,就被曹军针对性消灭过半,就算有了数路支援,也难改兵力锐减,先机丢失的事实。
并州统将中,很多人在战时开始前,还有些质疑成都命令之人,在看到战况,以及后十几日,选择凭借这两年来,加固城池进行驻守的成果后,不得不感叹,躲避曹军野战优势,选择守卫与骑兵游击突袭战役模式结合的正确性。
晋阳官署内,今日一早,袁尚即召来大将高干、停留在此的益州将领邓贤,及幕僚沮授等十余名将领和府吏,还有投效来的南匈奴王子,讨论对曹营的进一步防守反制事宜。
原在昨日傍晚,他本人收到了刘釜于成都送来的信件。
信中透露的一件事情,让袁尚心中大定。成都三司署经过研讨决定,考虑到并州战事的紧迫与严峻,军械与粮草,关凉之地,会进一步提供支持。此外,守卫于长安的大将吴懿,将再率一万大军,亲来晋阳,为下半年,面向曹营的守卫之战,而做补充安排。
在将众人召来后,袁尚即将此间消息告知,这段时间,其一直布满忧思的脸,难得露出了几分轻松之态。
“刘益州之诺言下,让吴将军来助,相信曹营各路人马,接下来于吾并州战事,只会越加困难。
只要能于今年,抵挡住曹操来犯事态,来年之时,曹操诸部,定然会士气衰落,也将是吾等一同反击之时。”
袁尚说完此话,目光从高干等人脸上移开。
吴懿再率主力来援,并开始协助他主导并州军事,实际也将表兄高干等并州将领,有边缘化之趋势。
深层次看去,则是他袁尚显露出对并州权势的移交,或是等吴懿代表刘釜入主并州后,他袁尚会成为下一个马腾。
面对此事,袁尚早两年,同刘釜会面时,就有过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