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数日内,于街亭之地,刘釜同韩遂又进行了数次座谈,并确定好了金城、陇西未来处于凉州治下,各方治理关键事宜。
到了此时,以韩遂占领之金城与陇西大部,方正式宣布归于刘釜手中。
接手此间两郡地,刘釜要做的第一件事,即是帮助韩遂防备好已经开始扩散之地区疾疫。在疾疫防止方便,益州之内,早形成了完备的规章制度,具体协调处置事宜,他交给了伊籍和李严安排。与韩遂兵事协调,则由大将杨怀,同将领邓艾负责。
金城诸将中,除过继续与韩遂一道,驻守金城、陇西的十多名将领外,阎行等原韩遂部将,受刘釜任命重用,准备奔往梁山等多地。
当日间,在韩遂面前,刘釜再次关心起军将家庭安定问题。阎行等人,陆续表明将家庭继续安定于金城之意向。唯随行而来的一名叫王宽之将领,意外地表露出将家眷遣来驻地冀县之意。
这一出乎韩遂预料之事发生,使韩遂本人看向部将王宽的眼神,如同看一死人。
但最终,韩遂不得不应了下来。
实际上,王宽正是青衣卫特意策反之人,事到如今,于韩遂疑心之下,正好发挥效果。
而王宽之做法,以主动从韩遂手下脱离出来,完全归心于刘釜,开了先河后,韩遂部将之内,人心会更加动荡。
若曹操兵败袁绍、刘表,若他刘釜能击败刘璋,兵临关凉一样,这些年来,韩遂能牢牢握紧西凉大势,甚至数次打得马腾缓不过气,主要还在于之内部团结。
想要彻底瓦解韩遂于西凉势力,最为有效之法,自是内部开始。
如陈寿《三国志·蜀志·马谡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所言般:“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在对待韩遂、马腾这等影响力巨大的关凉军阀上,接受之投诚是一方面,正在实行的心理战术是另一方面。
开花结果,非一日之功,刘釜对此有着足够耐心。
即于韩遂离开街亭,同伊籍等益州官吏,一道回往金城同日,从潼关而来的杨修,于大将刘枫看护下,终于是到达了陈仓。
距离街亭,不足两日路程。
这些年来,尤其在冀州战场上,杨修见过不少为战争蔓延下的荒凉之所。
可让他心惊的是,关中之地,即便十多日前,还有各处交战,然于时下,在益州军控制后,长安虽还以兵围,但各地逃难百姓回迁,田地耕种等多项事宜,已经有序展开。
杨修在行途之中,还专门问询过劳作百姓,以黎民百姓所言,对于益州军更多亲善。
不同以前的凉州军阀各部,益州军停驻之部,不仅不扰民,还在防备之外,帮助百姓耕作,同时于专门的荒山野地,开展军事训练,并如这些年来,于天下传遍的益州军风一般。
就是同令行禁止的朝廷军相比,在作风之处,更胜一筹。
于杨修看去,这可能也是益州军能在极短时间,很好控制关中战时区域的关键原因。
到往陈仓时,想起前番在冀州听闻的陈仓之战经过,再看向精神抖擞之益州驻军,以及城内城外正常往来之百姓,杨修长吐一口气。
大司空曹操,军师荀攸,皆以为等幽、并战事结束,待以修养,未来可举大势进军关中和凉州,逼迫益州牧刘釜退守益州,进而让许都朝廷控制整个北方,以绝对优势,南下击败孙策、刘表这等势力。
如果以钟繇、韦康之前于关凉进行一步,以笼络好关凉军阀,行使对本地控制。
如此这般,待来日许都朝廷再战,只要许之利益,重新策应,那从刘釜手中,夺取关凉,或很容易不少。
事实却是反之,凭着杨修于益州这些年来变化之了解,加上曾入蜀,与刘釜面对面相谈过,他很明确,刘釜于地方治理,于益州治理上,对世家大族之笼络只是其一,其二之基本,在于普通百姓之安抚,由此为之积累了最广大最基础之民望。
别看当下关凉之地,马腾、韩遂之属,名望颇高。但杨修有种特别感觉,依照刘釜过往,以绝对手腕控制地方,行以集权,马腾,包括在路上得晓已经投诚之韩遂,多半会为刘釜逐步瓦解。这里进行瓦解之根本,同样在于关凉之民!
总而言之,朝廷时下于关中失利,这等失利,未来难保不会成为冀、兖之地的巨大威胁。
杨修才能卓越,观事,观人,皆以准确,这也是他处于曹操军中,除杨氏身份外,为之重用的缘由。
一日半后,行途五日之久,也是刘枫受法正之安排,特意延长行程,杨修使团终于到达了街亭。
早得闻杨修代表曹操,从潼关而来,刘釜是以做足了准备。
这次同杨修,也是同之背后曹操谈判,事关接下来数年,乃至十余年天下局面,此中慎重无可厚非。
他甚至在敌将荀攸还没有表露谈判意向前几日,即为诸葛亮,岳翁景顾,秦宓等人去信,咨询个中建言。
现在杨修到了,他同曹操间的隔空交锋,亦算刚刚开始。
而这一次杨修到来,同前几日一样,依旧是主簿仲长统,亲往街亭关城外相迎,当杨修到达街亭关城内时,刘釜携随军幕僚将领亲做接见。
一晃数年过去,复面见刘釜,杨修心情无法从脸上看到,在距离刘釜尚有数丈时,当先下拜道:“杨修见过刘使君,代陛下和曹公,问刘使君安!”
杨修实际代表曹操,但在名义上,仍旧是许都朝廷使,天子刘协使。于来往街亭路上,留守许都的荀彧就将相关诏书起草完成,并送于杨修手中。
这就是占有朝廷大义之好处,即便今日之朝廷,已非汉天子刘协之朝廷,但在同曹操没有完全撕破脸,便如刘釜,也必须承认。
杨修言道,刘釜面向许都方向一礼,并同杨修稍作寒暄,这才一同踏入官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