厅舍内,刘釜而今正是被曹操拉着,另一边则是刘备。且曹操丝毫不在意他的年纪,逢人反而连连称赞,就像是认识许久一般。
回想几个呼吸前,曹操走过来和他相聊,后更是直接发问:“吾惜刘季安之才,可愿随吾与宴舍内走走。”
刘釜哪能说一个“不”字,速颔首道:“司空有邀,釜不敢不从尔。”
于是,就有了眼前一幕。
对于曹操如此作为,刘釜心有感慨。
抛开曹操的劣迹,其人如此礼贤下士,平日更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放眼望去,无论世家,还是寒门,难怪会有那么多人效力。
视往左右,作为东汉末年最为出众的两个人,刘备和曹操都有各自的优点。
他能站在此二人之畔,何不是一种荣幸!
刘釜心生豪气万丈,不看如今,这未来,天下当有他的一席之地……
而有了曹操的出场,刘釜于厅舍内,瞬间也成了焦点人物。
只是在益州官吏看来,心中颇不是滋味,先有刘表,再有刘备,现有曹操,他们蜀地走出来的刘釜刘季安,这次收获的声名,可不是一般大。
再说厅舍中心的刘备,确是有些心不在焉。他惜刘釜的人品和才华,从颍川到往洛阳,乃至于半个时辰之前,即主动拉拢,没想到此时这曹孟德横插一手。
常言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但他刘备帐下,却是没有寻到太多贤良,甚至有些凋零。
这些想法只是一闪而过,看到曹操举起酒樽后,刘备只好一共举起,口中酒水的滋味满是苦涩。
司空府的酒宴足足持续了两个时辰。
当宴席散去时,夜色已深。整个洛阳,在各处灯火的衬托下,却是亮如白昼。
与宴者,纷纷离去。
刘釜则是谢绝了司空府的挽留,一同返回益州吏的驻地。
其离开前,注意到刘备却是被曹操给留了下来,足见曹操对刘备有多么的看重。
同时,刘釜也是越加的佩服刘备,其人不仅品性得到世人认可,更难得是,每逢绝路,总能绝处逢生。别人都是越跌,越跌倒到低谷,唯有刘备却是越爬越高。
回去的时候,刘釜继续和张任同乘一辆马车。
张任和其他人不同,刘釜深知其人品,其亦深知刘釜的人品。
遂而,左右无外人时,便说出了他对刘釜的担忧。
“季安今得曹司空和刘亭侯的赞誉,名气于天下只会越传越远。但季安本为益州吏,只怕事情传回益州,会劳得使君不快。尤其方才吾上车时,可看陈君的气色可不太好,连季安汝打招呼,都置之不理……”
马车内,过于昏暗,刘釜看不清张任的表情,但也想之为自己的担忧,那双浓眉,此时应该是皱着的。
他心中实则也是小有郁闷,但语气看来颇为淡定,并无忧虑。
“能得曹司空和刘亭侯的抬爱,不正是证明了使君的慧眼识珠。
釜心在益州,一直想为益州的繁荣强盛出力。心中坦荡,又何惧天下流言蜚语?
而今曹操与袁术,与袁绍等皆有战事,可不正是我益州快速发展之机。其者,或有离间我益州官吏之心。
想来使君能洞察内中真相的,张君不必忧虑!”
张任心系益州,对刘釜的话多有认同,其人再想到刘璋那善听“耳旁风”,犹豫不决的性格,幽幽一叹道:“但愿如此吧!”
这两日都在洛阳城内奔波,今又参与了曹操的夜宴,想到明日便是正旦大朝会,隔日即为宗庙大祭,刘釜有些好奇道:“张君,我等出成都时,当时张君与我言之,此次宗庙祭祀,我为大汉宗室,亦能参与之。
怎到现在,还没消息传来?”
这便涉及刘璋当日与他密谈的另一个任务,借机同汉天子刘协直接接触。
关于宗庙祭祀之事,刘璋在离开前,可是直接和刘釜言明了,张任会直接处理此事,安排他这位长沙定王之后进入。
虽说近几十年来,礼乐崩坏。但自去岁汉天子刘协正式返回洛阳后,于将作大匠的孔融建议下,便再兴帝王宗庙祭祀,以正汉室正统。
大司空曹操亦是同意。
可以说,今次的皇家宗庙祭祀,礼仪颇重,众多汉宗室子弟,也到来了洛阳,欲参加祭祀之大典。
就在方才的酒宴之上,刘釜于刘备的介绍下,就介绍了数位名望颇高的汉宗室成员,这些人多远在南阳而来。
而张任在听闻刘釜的提问后,一愣道:“此事我还以为季安汝早就知道了,汝丰安刘氏一脉,自去岁秋时,便向太常递交了族谱,言之参加今岁的祭祖。吾昨日访太常寺的友人,方德闻之,其中,汝之名字赫然在列。今日怕已是交到司空府备案了。”
刘釜心有惊讶,又是欣喜。
当日,族伯刘升在之建议下,即开始将丰安刘氏子弟往外发展,未曾想之手,已然伸到了京都洛阳。得知前来洛阳的消息,还提前将之名字加入其中。
而今在皇家宗庙内有了备案,他这大汉宗室的身份,是完完全全的做实了。
“族伯既然遣来族中族弟,于洛阳参加宗庙祭祀,这两日也该主动联系我了,可是有事耽搁了?”
刘釜尚不知,因为信息差的原因,丰安刘氏子弟,于今日下午,也是其刚刚离开不久,才找到他的住所。
等夜间返回,听虎头的诉说,刘釜方获知真相。
除夕过,次日便是岁首。
《周礼·春官·大宗伯》载:“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
《孟子》又有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二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六师移之。”
遂而,大朝会可以理解为天子对天下诸侯臣子的约束。
武帝彻时改易正朔,大朝会即在正月的岁首,也是大年初一。
且看而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往各州郡发往文书,便是借天子之名,为自己正名。
事实证明,曹操确实成功,即便天下割据的群雄,各有心思,但在对待天子刘协方面,还是认可这个正统皇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