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在掰开大哥用力捂住我嘴的手,就听见门口一阵骚乱之声。然后便听到响亮的那句:“太子代陛下前来吊唁安定王”。
我顺着众人的目光看过去,看到了被众人簇拥着的病已。他的脸上看不出喜悲,只是神情肃然。
他长高了好多好多,完全是个英俊挺拔的少年了。身姿勃发,气宇轩昂,除了那葡萄一般漆黑明亮的大眼睛,再也找不到当初那个和我玩耍的孩子的影子了。
他不徐不疾的走入灵堂,没有跪拜,而是接过清香,插在了香炉上。
安定王妃哭着跪在他面前,叩首答谢:“谢太子恩典,谢陛下恩典”。
病已俯下身,扶起自己的母亲,柔声道:“安定王妃节哀”。
安定王的几个庶子和庶女,一起跟着安定王妃跪在病已面前,叩首答谢:“谢太子,谢陛下”。
病已颔首点头,而后转身,带着侍从匆匆走向安定王府的大门,正欲离开。整个过程他表情肃穆,嘴角一直抿的紧紧的,除了憋红的眼睛,没有在露出别的悲伤。
后来的我才明白,在他当上太子的那一刻,他就没有了自己原来的父母,他和安定王之间,只是君臣。
他要唤他的堂祖父光武帝为父皇,宗谱玉碟之上,他被写在了光武帝刘政的名下。刘洵是光武帝和那位美人的儿子,世间已无刘病已。
“箐箐,快过来”。母亲看着傻站在院中即将挡住太子去路的我,大声的喊着。
我脸色一窘,正在犹豫要不要跟病已打个招呼。病已却突然顿住了脚步,他向四周看了一圈似乎在找什么人,呢喃的重复了一句:“箐箐”?
我顿时开心不已,弯着嘴角对他笑着小声道:“你真的还记得我啊,病已”。
他闻言低下了头,神色不明的看着我,又重复了一句:“箐箐”?
我用力的点了点头,“嗯,是我。永安县,何若箐”。
病已的眼神有些奇怪,和我想象中的不太一样。可是被他这样看着我却莫明其妙的红了脸,再也不敢看他。我揉着手中的绢帕,扭过了头,耳尖已经灼烧了起来。
那日回来后,我便病了。
那是一种总是走神发呆,魂不守舍的病。
母亲背着我和大嫂二嫂商议着,要赶快给我议亲了。我听见她们小声的说着“尽快让小妹断了痴心妄想”、“怎么就那么巧呢?谁能想到陛下竟然会派太子去安定王那里吊唁?”、“千万不能再让小妹泥足深陷了”。
又过了几日,她们围在一起说的便是“我娘家有个表弟”、“大郎有位同僚刚刚登科的”、“老家那边李员外的独子”。
我听着只觉得烦闷,也觉得她们背着我那样压低了声音说话实在难受,便自己出了屋子,到院子里透透气。
婚姻大事,向来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我知道自己接下来的命运,被嫁给一个父母选中的陌生人,然后相夫教子的和他过一生。
运气好的话,丈夫脾气不错能和我相敬如宾,以礼相待。运气不好的话,可能会伏小做低还要受婆婆的气。运气再差一点,可能要以后处理一些妾室的纠纷。如果再生不出男孩,日子怕是还要更难过一些。
不过天下女子,哪个不是这样过一生的?
哦,对了。
听说当朝有位女将军,英姿飒爽,巾帼须眉。从复国军时期就投身军旅,和光武帝一起打天下的。
可是,这样特立独行与众不同的女人,天下间也仅仅只有那一个呀。
我定亲的事终究还是被推后了,光武帝突然羽化成仙,举国守孝三年,国丧期间禁嫁娶。
十六岁的太子洵登基为帝,号宣帝。
虽然国丧期间不许嫁娶,可是并不妨碍适龄男女之间互相相看。很多人家暗自走动着,只等国丧一结束就办婚礼的。
我已经不记得被父母嫂嫂们叫出来相看多少次了,这家的公子,那家的少爷。
我甚至根本就记不住他们的脸有什么不一样,他们和我的病已比起来,根本相形见绌,可是这一切我都不能宣之于口。我只能逆来顺受的接受着父母的安排,等待着我那和所有女人一样的命运。
直到有一日,宫里面来人宣读了圣旨。
我永远记得那一天,我本慵懒的躺在贵妃榻上绣着莲花,等着今天上门来相看的不知第几位郎君。
父亲突然让下人通知各房全部起身,务必端庄整洁的去院中接圣旨。
我父亲这样的八品散文官,是从来没有资格上朝的,不仅没有见过御前的人,更是从未接过圣旨。
一时间家中惶恐不安,鸡飞狗跳。忙活了半晌之后,我们全家严阵以待的走到院中,跪在地上,恭敬的聆听我们何家收到的第一封圣旨。
当时父亲母亲还有哥哥嫂嫂们,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
都以为那会是一道提拔我们家某位官职的圣旨,可是震惊的是——那竟然是一道册封我为皇后的圣旨。
宣读的太监读完之后,我们全家都呆若木鸡的没有任何反应。甚至所有人都忘记了去领旨谢恩,只是呆滞的跪在那里,连呼吸都憋住了。
父亲终于反应了过来,狂喜着叩首谢恩。哥哥们紧随其后,激动万分的叩谢天恩。只有母亲微微蹙着眉,意味深长的看了我一眼。
我那时候整个人都傻的,我并不明白做皇后到底意味着什么。我只是清楚知道,刘病已他要娶我了。
我的痴心妄想竟然变成了如愿以偿,我的心上人同我一样,一直念念不忘。哪怕他已经是帝王,可还是像我喜欢他一样,喜欢着我。
太监笑着扶起父亲,客气的说着:“国丈大人折煞老奴了”。
“陛下当着百官的面宣布和小姐幼年时故剑情深之事,实乃情真意切感天动地。老奴以后还要多多仰仗国丈大人啊,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