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可真是好算计,看似全力北上逐鹿中原,实则分兵埋伏于此,试图阻我北上之路,真乃两头都想占好处,只是,吴王的胃口这么大,也不怕吃撑了?”
汉王高坐于马上,往日乱糟糟的络腮胡,随着他斗杀宋王自立上位之后,也开始打理得井井有条,看上去颇具几分上位者的威严气势,只是如今他的脸色却很是难看,双眼直勾勾地盯着道路尽头的关先生,咬牙切齿地讥讽着。
他的北上大军,如今就被关先生给牢牢堵在着狭长的谷道之中,若是想要穿过此地谷道继续北上,可就得先越过关先生这一重阻碍。
“我家王上承小明王之遗志,早已于前些日子改名号为‘明王’,如今乃是义军众望所归、当之无愧的领袖与扛鼎之人,还望汉王不要唤错我家王上的名号。”
关先生横刀立马阻拦在谷道隘口,身后兵马看上去不过是寥寥数人,与面前汉王的千军万马相比,简直就是杯水车薪,想凭这点人就将汉王阻拦于此,那简直是痴人说梦。
可即便如此,汉王及其麾下大军却是没一个敢轻举妄动的,正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关先生区区这点兵马就敢大喇喇横亘于此,说不定会有埋伏。
况且大军如今被堵在谷道之中,地形狭窄无法列阵迎敌,反倒是阵型受地形所限,拉扯得像一条长蛇一般,阵型两侧可谓是漏洞百出,若有敌军趁此机会攻其两翼,势必会伤亡惨重。
关先生语气淡淡地纠正着汉王对明王的称呼,他与身后的兵将们脸上皆是一派云淡风轻,不见半点畏惧的神色,似乎视眼前的大军于无物一般。
而汉王听闻关先生此言,顿时仰天一阵大笑,故作出一副笑得上气不接下气的模样,一手指着关先生的鼻子,一边毫不加以掩饰地讥笑道:
“什么‘承小明王之遗志’、什么‘众望所归、当之无愧的领袖与扛鼎之人’?我呸!一个低等出身的臭流民,他也好意思说什么承小明王的遗志?也配被称之为是义军领袖、扛鼎之人?真是荒谬至极!”
“你问问你家主子,可敢告诉义军、告诉全天下人,小明王究竟是怎么死得?那厚颜无耻、卑鄙歹毒、心狠手辣的狗畜生,还敢口口声声说什么要继承小明王的遗志?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在大部分义军都已改口称呼“明王”的如今,唯有汉王仍口口声声地叫着“吴王”,自然是不愿承认明王的身份。
想当初汉王平定义军内斗,当即遣兵攻打小明王,自然是看中小明王在义军心目中无可比拟的精神领袖地位,试图借助小明王的威名,来洗脱自己噬主夺权的恶行。
没想到到手的鸭子居然被吴王给抢了去,看着吴王在小明王莫名身死之后,吴王居然扯着虎皮当大旗,口口声声说什么要继承小明王的遗志,身份瞬间从义军低流而摇身变为新一代领袖,汉王简直气得要吐血,又怎会承认吴王成为明王的身份呢?
自家王上被汉王指着鼻子骂,关先生的脸色也有些难看,但确如汉王所说,小明王之死不明不白,为避免多说多错,关先生自然是不想在此事上过多置喙,只是淡淡地转开了话题,用最客气的语气说着最不客气的话:
“自我家王与你几番交战之后,你早已气数已尽,明王正领部队北上攻打大都,不日就能力克大都,结束元邦王朝的统治,重新还百姓们一个朗朗的乾坤,还望汉王不要垂死挣扎,不要阻挠王上光复中原的伟大事业,关某在此感激不尽。”
汉王恨得牙痒痒,直接气笑了,他用马鞭直指关先生,咬牙切齿道:“就凭你这几个虾兵蟹将也想阻我北上之路?真是荒谬,驱逐元邦、光复中原者,只能是本王,你家王上,不配!”
话毕,他拽紧缰绳,就欲策马率领全军穿过谷道,突破关先生的阻拦,继续北上而去。
谁料关先生却是面色不变,他猛然抬起一臂,手掌握拳,紧接着便见到众多兵卒从谷道两边的山地上探出头来,居高临下而又虎视眈眈地紧盯着谷道中汉王的大军。
汉王心中一凛,此地果真有伏兵!
可当他仔细看清楚山上的伏兵时,却又不由得一愣,只见山地上人影稀疏,满打满算也不过三四百人,和他麾下兵力相比简直是九牛一毛。
他忍不住望向关先生连连嗤笑:“我当你在这埋伏了千军万马,才会有这种底气呢,原来不过是寥寥几百人而已,就凭这几个歪瓜裂枣想阻我北上?哈哈哈!真是蠢蛋一个!你家王上该不会是早看你不顺眼,想借我之手将你铲除吧?”
不仅是他乐不可支,就连身边的兵将们都笑成一团,嘲笑着关先生的痴人说梦。
可关先生脸上却没有任何怒意,反倒是随着敌军的嘲笑,嘴角也挂起一抹不知是玩味还是讥讽的微笑,他一言不发的将手高举过顶,接着目光一凝,又猛然向前斩下:“开火!”
汉王本想嘲弄关先生两句“装神弄鬼”,可话还没说出口,便听到两侧的山地上传来震耳欲聋的雷鸣之音,紧接着谷道之中炸起阵阵血雾,兵将们甚至不知攻击来自哪里,便一个接一个地瘫倒在地,再也没了生息。
三轮齐射完毕,火铳手们立即龟缩回山地之下填充弹药,又有几百人接替火枪手们冒出头来,推动山上巨石、射出箭矢,肆意屠杀谷道中的敌军。
从始至终,关先生都未曾挪动半步,只是安坐于马上堵在谷道尽头,若有敌军试图突袭而来,都会被身后的兵将们合力围杀,不放走一兵一卒。
待尘埃落定,谷道中的鲜血汇成血河,缓缓顺着谷道流淌而出,谷道之内一片狼藉,死伤枕籍、哀鸣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就连先前叫嚣得厉害的汉王,也消失在谷道中不知所踪,也不知是死是活。
关先生深深地往谷道中凝视一眼,口中低喃着:“但愿新朝代更迭,能够不再有人为之付诸无畏的牺牲。”
话毕,他召集四散的兵将们,退兵北上而去。
————————————
寇达缓步行至大殿之外,目光有些失神,脑海中不断回想着旧天子昨日给他送来的一封密函。
密函的内容只有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眼见、未必为实。”
可就是这么没头没尾的一句话,却仿佛刻在寇达脑海中一般,无论做什么事,这句话都会在不经意间一闪而过,让寇达一整天心神不宁以至于夜不能寐。
旧天子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寇达脑海中不断思索着旧天子此番来信,目的为何?不经意间已然走到大殿门前。
“来者……何人?”
黄金大人的话语从殿内传来,寇达这才恍然回过神来,他晃晃脑袋暂且压住脑海中的思索,推开殿门大步走了进去,缓缓拜倒在黄金大人身前。
“师皇!义军已兵至大都,我在大都内外皆布下重重防护,只待老师出山调用黑火之力,定能将义军尽数灭绝,这天下定然还是元邦的天下!”
大殿之内,与之前的景象似乎没有什么不同,正中央的黑火颜色更加深邃,周遭的空间都有些扭曲,似乎连光都被黑火吞噬一般。
大殿的石墙、石柱,都被高温烘烤得表面似乎隐隐有液体流动,看得人心惊胆战。
进门一瞬间,寇达浑身已然被汗水打湿,他连忙在门边跪倒,不敢再向前一步。
自打黄金大人获得完整黑火至今,寇达也没少前来拜见他,往常的黑火炙热他尚且能够忍受,可随着幻影葵月岚利用《马可轴卷》,按图索骥地获取古迹中的“钥匙”之后,黑火的力量开始一步步被释放出来,如今那恐怖的高温,除了黄金大人以外,恐怕已经没几个人能够忍受得了了。
黄金大人看都没看寇达一眼,目光炯炯地集中在黑火之上,眼神中满是狂热的光芒,听闻寇达此言,他却是眉头轻轻一皱,接着在寇达难以置信地目光之中,摇了摇头,沉声道:
“动用黑火之力歼灭敌军?不可。”
寇达登时惊叫出声:“师皇!这是为何?”
自打知晓黄金大人获取完整黑火之时,寇达便已将全部获胜的希望都押在了黄金大人身上,他之后所做的一切布置,譬如挑动义军内斗、譬如让摩格接手南方大军、譬如逼迫旧天子让位等等,目的都是为了阻挠义军进攻的势头,为黄金大人开发黑火之力争取时间。
而今正是应当动用黑火反败为胜之际,黄金大人为何要反对?
寇达实在是想不清楚,惯常沉着的脸色此时却满是讶然与惊慌,心中突然冒出一种事情已然超脱他掌控之外的感觉,这种感觉实在让他心中没底,很是彷徨。
黄金大人脸上却很是平淡,平淡得让寇达觉得黄金大人似乎有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错觉:
“你当知仍有一半古迹的钥匙流落在外,黑火也因此尚未能够开启最大能量,若是冒然动用恐会发生意外,需得谨慎对待。在幻影组织他们取回所有古迹内的钥匙,真正开启黑火完整形态之前,都不可随意动用。”
“那!那……元邦王朝呢?”寇达目眦欲裂,脱口而出:“如今除了动用黑火这一超脱自然的神秘力量之外,已然无法逆转元邦王朝的亡势,若是无法动用黑火,那元邦王朝的存亡,又将何去何从?”
话音未落,便见黄金大人突兀地仰头一阵狂笑:“哈哈哈……元邦王朝?是存是亡,又与我何干?”
“师皇……你此话何意?”
黄金大人却不再多言,他抛开手中的权杖,站起身来,在寇达困惑的眼神中,凝神将大殿正中央的黑火收回囊中,接着褪去身上的教皇长袍和头顶的教皇冠冕,朝着殿外朗声呼唤:“来人!”
殿外有两人联袂步入,寇达下意识回望而去,其中一人他认得,正是他昔日手下大将萧琸之子——萧阳,另一人却一时半会儿认不出来。
此人只有一只右眼,左眼被黑布笼罩,不仅如此,就连他的左腿被人斩去,所用的似乎是金铁锻打的假肢,走在路上发出一声声清脆的打铁声。
这人看着着实有些面熟,寇达孰视半晌,忽觉灵光一闪,继而通体冰寒:“你!你是沙胡?!”
沙胡淡淡回望他一眼,独眼之中所暗含的狠意,连寇达都觉得胆寒。
“大人!船只已经备好,随时可以出海。”
“西海霸王已等候久矣,期待与大人一见!”
二人皆未理会寇达,朝着寇达躬身行礼,向后说着些让寇达云里雾里的话。
黄金大人如今身着一身黑色长袍,袍上仿佛用银线绣着漫天星辰,与以往雍容华贵的气度相比,此时的黄金大人更显妖异与冷冽。
他淡淡看了失神的寇达一眼,语气中没有半点感情地说道:“念在你我多年师徒,奉劝你一句,尽快离开大都吧,堂堂一代镇南王,落为阶下囚,可不好看。”
话毕,他没有半点留恋,转身在萧阳、沙胡二人相伴下走出大门,扬长而去。
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视线之内,寇达混混沌沌的脑海中,突然闪过旧天子的那一封密函:
“眼见,未必为实。”
————————————
没过几日,明王所率大军攻入大都,将皇位上毫不知情的新天子擒获。
寇达虽在在大都各个角落安插不少兵马、设下重重埋伏,然而没有黑火的加持,这些兵马终究未能掀起什么风浪,被明王大军歼灭。
明王直到攻入皇宫才发现,寇达早已北遁逃往上都,而黄金大人却消失得无影无踪,谁也不知他的去向。
至此,元邦王朝在中原近一百多年的统治,正式成为历史,明王平定中原。